金寨丝绸起步较迟,与江浙邻省相比,落后40 余年。建国初期,仅能土缫、土纺,20 世纪50 年代养蚕业逐年发展,到70 年代中期,蚕茧产量超500 t,开始筹建缫丝厂。初期由于技术管理等问题,质量未能达出口标准,造成白厂丝积压过多,为寻找积压丝的出路,将化工厂转产搞丝织。进入80年代,丝的质量有所提高,市场行情日渐向好,丝绸工业发展开始迅猛。县、区、镇(乡)都积极发展丝绸工业,县厂能力扩大1 倍,乡镇企业连续发展3 个缫丝厂,全县缫丝生产能力达520 台,10 400 绪,设计要求年产生250 t,其中县厂最大,装机280 台,5 600 绪,年产白厂丝绒140 t,职工1 200人,成为全县第1 个中型企业。丝织工业继丝织厂后,又发展了第2 丝织厂,乡镇工业先后办起了3 个丝织厂。全县共有织机550 台,设计能力为500 万m,其中以县办的2 个丝织厂规模为最大,分别拥有织机200 台,年产丝织品400 万m,其余3 个乡镇企业,设计能力均为50 台织机,基本达到自产白丝,自己消化。除缫丝、丝织工业外,此时,还发展了1 个蚕种场、1 个丝绸炼染厂、1 个丝绸服装厂,并组成了1 个丝绸集团,初步形成了一条龙生产,发展自己的系列产品。
此时,金寨丝绸产品白厂丝质量平均达到2A~3A,每年出口100 t左右;丝织品已能生产软缎被面、线绨被面、羽纱、电力纺、化纤绸、金梅绸、尼丝纺等30余个品种,全年丝绸出口创汇额均在350万~400万美元,占全县外贸总创汇的80%,是六安地区6个县0口创汇量的首位,占安徽省丝绸出口创汇的20%左右,成为全省丝绸出口基地县。县丝绸公司在各区都设有经营机构,负责收购、烘茧供应本县和外地需要;丝绸服装厂的成立,使全县丝绸工业向纵深发展,达到配套深度加工;丝绸集团的成立,显示了金寨丝绸的优势,还能平抑和调节丝绸工业中的不足之处,做到统一调配、统一经营,集中优势,发展拳头产品,为全县丝绸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地域范围
金寨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主脉北坡,与鄂、豫两省相邻,东连六安市裕华区、霍山县,南接英山县、罗田县,西邻麻城市、商城县,北界固始县、叶集区。介于东经115°22′19″—116°11′52″与北纬31°06′41″—31°48′51″之间,总面积3814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