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茶采用鲜嫩芽叶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全木炭烘烤精制而成,条索紧结,外形金黄,古铜色,菊花心,焦香味,浓香型。
大叶茶含氟量高,氟可以强壮骨骼,保护牙齿表面的牙釉质,不得龋齿(虫吃牙),再一个,大叶茶解油腻,助消化。
洪洞大叶茶具有生津止咳,清心明目,消炎利尿,提神消食等功效。常饮洪洞大叶茶能强身健美,益寿延年,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茶抓大把水烧滚,苦滋过后是香醇。
香飘千里引遥忆,莫忘老家洪洞根。
只有地道的洪洞人才知道这种茶,才喝这种茶,才会在异地他乡想起他的味道他的香,甚至有的人还会去茶庄去比划去买,但终究无果而归。
早年的洪洞有几家茶馆专门卖茶水,论人头收钱,不管你喝多久不管你喝几壶水,每天生意不错,总有三五人相约而去,在好日子逢到有人家办喜事的时候,新郎新娘会进城去照相,照完相会邀请众多亲友吃席,就在亲友们等他们照相的空挡便会齐聚茶馆,喝个沸沸扬扬,这样的生意算得上是火爆了。
我也就是在那个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认识了大叶茶。在父辈们眼中,那是苦咖啡,而在我口中,那简直就是中药。他们用那种搪瓷缸泡满一大缸子大叶茶,添满水的时候是只见茶叶不见水的,闷个二三分钟便开始喝。他们用一只手抓住缸把,用大拇指顶起缸盖,顺着缝隙将茶缸倾斜,黑红色的茶水便流入茶杯,浓浓的乡味也便沁人心脾,喝一口,回味无穷。在茶馆就不一样了,不需再用搪瓷缸,有专门的茶具,不论是友人还是招待外客都可以去,地方敞亮的很。
一位网名叫小糊涂仙的师傅在博客里是这样描述的“冬天,是乡下人一年中最闲的一段时节,乡下人在窑洞里的火炉上摆起了茶摊。在全国各地各大名茶争锋的今天,喝大叶茶已经成了乡下人的一种生活习惯,几乎一年四季都喝大叶茶的乡下人,冬天更是他们喝茶聊天的好时节。他们几个人围着火炉,将大叶茶在火上熬上一会儿,茶水就像药汤一样。他们聊着三国、水浒之类的故事,有时也讲讲当地的民间故事,苏三起解啦、大槐树移民啦、广胜寺聚宝盆啦······喝着浓浓的茶水,评论着茶的好坏,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妇女们在旁边做着针线活儿,有时也插上一两句话,喝一两碗茶。笑声从窑洞里传出,茶香在屋里回荡!乡下人的茶摊不只在屋里,有时在院子的大槐树下,有时在田间地头的白杨树下,有时在打麦场的墙边。记得小时候麦收时节,乡下人到田里割麦子也要带上茶水。金黄色的麦田在槐乡大地被弯弯曲曲的汾河分成两大块,金黄的麦穗在阳光下向乡下人招手。长长的麦地里,乡下人顶着烈日飞舞着镰刀,汗水浸湿了衣背,汗珠滚进了眼睛,大片的麦子在他们身后倒下去,微风吹来,短暂的凉爽使他们感到浑身很舒服,他们自然地升一下疲惫的身躯。一块地的麦子割完了,先休息一下吧!乡下人走到地头,在白杨树下泡好大叶茶,抽一支纸烟,呷一口茶水,嘴里“啧啧”称赞着茶的味道,茶水顺着食道流进了他们的体内,他们全身轻松起来,苦累顿时消除了许多,乡下人这时才真正品味出了大叶茶的最佳效果。茶香萦绕、麦味飘荡,乡下人的幸福感油然而生。他们看着丰收的劳动成果,回味着劳动带来的快乐。他们这种播种、耕耘、收获的劳动方式就像喝大叶茶一样,刚开始有点苦,收获后就尝到了劳动带来的甜头。”
(1)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50~200℃,投叶量250~500克。叶量多少,视锅温高低和炒茶技术而不同。炒法是:两手持炒茶扫帚与锅壁成一定角度,在锅中旋转炒拌,竹丝扫帚有弹性,使叶子跟着扫帚在锅中旋转翻动,受热均匀。要转得快,用力匀,不断翻转抖扬,使水气及时散发,炒约3~5分钟,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
(2)二青锅(初步揉条):锅温稍低于生锅,炒法与生锅基本相同,但用力要大,转圈也要大,起着揉条作用。茶要顺着炒把转,否则茶叶要满锅飞,不能成条。当茶叶炒至成团时,就要松把,将炒把夹带的茶叶甩出,抖散团块,散发水气。松把后再炒转,用力一次比一次大,使之揉成条。当茶叶炒至皱叠成条,茶汁溢出,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
(3)熟锅:熟锅是进一步做成细条,锅温130~150℃,方法与二锅基本相同,旋转搓揉,使叶子吞吐在竹丝炒把间,谓之“钻把子”。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