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昆山之玉”的美谈。从若羌到塔什库尔干延绵数百公里,白玉、青玉、青白玉、花玉、碧玉等品种俱全,尤以白玉最佳,其色鲜亮,其质细腻,经济价值很高。且末盛产白玉、粉玉、青玉和金山玉,白玉以白如羊脂、粉玉以红似炭火,青玉以碧如绿叶,金山玉以黑似纯漆而出众,其质优良,其色鲜艳,具有色纯、细腻、嫩润、坚硬、明亮等特征,且末已成为我区玉器的定点生产基地之一。
玉含有多种微量元素,长期配带在身使人身内多种微量元素达到平衡,达到人养玉,玉养人的目的。玉石有含玉止渴、腹玉纳凉等功效。
且末是新疆的一个地名,它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即巴州地区,历史上是和田玉山料的一个著名出产地。如戚家坑是清末民初时天津人戚春甫、戚光涛兄弟在且末地区开采软玉时所建的矿坑,因产出的玉料色白、质润而闻名;又如同样位处且末的杨家坑,所采玉料有栗子色外皮,内部色白质润;再如且末山上的卡羌坑,更以所采玉料的白口、青口、黄口之分,质坚性匀,并常带有盐粒闪星而让人爱不释手。除籽料外,市场上大部分的和田玉都出自且末。
且末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和“丝绸之路”南道重镇,是享誉中外的和阗玉主产地。早在七千多年以前,车尔臣河流域就人类活动,古西域三十六国的且末国和小宛国就在县境内。五六千年前,且末的先民们就在昆仑山北坡采玉,他们把这里的玉石东运中原,西输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由此打开一条横贯东西的“玉石之路”。几千年后的张骞正是沿此路西行使之延伸成为著名的“丝绸之路”。据考证,且末采玉的历史至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石器时代,生活在新疆南部(昆仑山北坡)的先民们经过千百年的对比筛选,终于选择用质地坚硬柔韧、润滑光泽的和阗玉制成生产工具――玉斧和装饰品――玉串珠。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楼兰遗址出土的玉斧就是有力的佐证。和阗玉及其制品,通过“玉石之路”向祖国内地和西方交流,在仰韶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和红山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大量和阗玉制作的玉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更有大的和阗玉流传于世。和阗玉向西流传,据乌孜别克史记载,在公元前两千多年就有和阗玉在那里出现。据《汉书》记载:“于阗之西,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河源出焉,多玉石。”东流指的是且末境内的几条河流。以上史料说明,在汉代“丝绸之路”形成之前,已经存在一条“玉石之路”。通过这条“玉石之路”,且末出产的和阗玉向东输至祖国内地,成为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向西输往中亚、欧洲,成为中国与这些地区物质交换、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且末多产软玉中的青白玉、白玉、青玉和糖包玉等,其质地温润、色泽雅致,享有“和阗美玉、且末为上”之美誉。且末开采玉石,每年以近百吨的产量成为中国和阗玉的主产地。仅是境内的塔特勒克苏玉矿和塔什萨依玉矿,地质储量分别为1.5万吨和2000吨,是目前国内生产白玉和青白玉“山料”的最大矿。据专家统计,目前新疆玉器的年销售量约4万件,其中和阗玉超过3万件,占玉器销售总量的77%左右,且末为8千件。因此,中国和阗玉70%产自且末。
值得一提的是,且末是盛产大玉的故乡,以接连突破产大玉纪录而令中外人士所咂舌。1992年,采出一块青白玉重700公斤;1995年,采出一块青白玉重达1502公斤,并以和阗青白玉料重量之最而收入上海世界基尼斯纪录;2004年,在塔什萨依河上游发现一块重达60吨左右的青玉,这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和阗青玉王;同年10月,又采出一块青白玉重达2874公斤青白玉;2005年10月,相继采出重达3吨、7吨和10吨和阗青玉王。
且末的玉石质地细腻、水头足、油性好、闻润光泽、少裂纹、产量大、容易雕出作品。1977年开采出一块218公斤的白玉,被用于毛主席纪念堂。1985年,扬州玉雕厂用且末塔特勒克苏玉石矿所产的上等白玉料雕刻“白玉五行塔”,被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工业珍宝馆内。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的玉雕屏风上,绝大部分的作品为且末和阗玉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