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绣是北京市房山区、河北省定兴县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京绣又称宫绣,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创造力的结晶。京绣中最好为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这种绣,是以真金捻线盘成图案,或结籽于其上,十分精致,华贵。京绣作为“燕京八绝”之一,曾和现“四大名绣”中的“苏、湘、顾”并称为“四大绣”。
京绣的针法由于汇集到全天下的各类刺绣高手,吸纳融合了各类精绝的技艺和精华,再赋予皇家的审美宗旨和规范加以指导,从而形成了其独特而严谨的针法路数。在针法上,京绣继承了苏绣的法制,有齐针绣、抡针绣、套针绣、施针绣、滚针绣、切针绣、平金绣、打籽绣、网绣、穿珠绣、盘金绣、圈金绣等针法,一针一线都展现了皇家的气势。绣制时,不同的针法组合能够产生丰富的线条与图案,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例如运用施针、滚针来表现朝廷官服上的珍禽异兽毛发的蓬松毛顺,使其更加栩栩如生;运用散套针刺绣花卉,使花叶纹理清晰,表现其尽态极妍艳,娇艳美丽;运用盘金绣来刺绣龙凤,体现京绣的皇族气派,华美富贵。京绣针法中年较为特殊的是平金打籽绣,是以真金打成箔片后捻成线盘成吉祥图,载结籽于上,精致华贵,豪华富丽。
京绣的纹样图案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用谐音、会意、借代等方法,表达出祈福纳祥、驱邪避恶的想法。然而在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其纹样寓意绝不仅仅是祈福纳祥这一层含义,更重要的是对穿着者身份地位的标识。无论是皇帝还是不同官位的大臣所穿着使用的服装图式纹样和色彩都有着明确的规范和区别。并且与民间绣图案所体现的乡土风情,民间意趣所不同的是,京绣的题材寓意都较其高雅正经,如将胸襟的开阔比喻成日月星辰,以山的雄伟赋予镇定的意味,将龙的神秘寓意变化,将华虫赋以文采,将兽尊代表孝忠等。以此表达出帝王统治的意愿和祈福纳祥、驱恶辟邪的美好愿景,从中也可见京绣华美的纹样下,考究的内涵。
京绣图案设计的依据来源于统治阶层所遵行的礼仪制度。其常见题材有:龙、凤、蟒、麟、狮、十二章纹(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寿山福海、八宝、祥云、牡丹、芙蓉、绣球、团花、喜寿、蝠、百子等,代表文武官员品级的补服则包括各种飞禽、走兽纹样等。这些图案一来有区分穿着者等级的意义,如:龙、凤、蟒、麟等;再则是内涵着某种美好寓意,如:八宝、牡丹、喜寿、蝠、百子等,寄托着人们对于福祉、吉祥的祈愿。不同于画绣类作品的创作自由,京绣常用图案中有相当部分是不能随意应用和设计的。例如十二章纹,是历代帝王袍服上的专有纹饰,受到严格的规制约束。这虽然限制了京绣创作的灵活度,但也较大限度地避免了个体绣工的任意发挥,从而保持了传统的连贯和统一。
京绣在色彩上的特点是绣线配色鲜艳,其色彩与瓷器中的粉彩、珐琅色相近。讲到平、细、匀、光,和苏绣比起来,京绣甚至要超过苏绣。京绣以雅洁、精细、图案秀丽、针法灵活、绣工精巧、形象逼真为主要特征。京绣的用料非常考究,其选料精当贵重,豪华富丽,不惜工本。京绣以在丝绸上织绣为其独到之处。代表性的京绣作品中,一针一线都渗透出帝王亲贵的倾天权势。
京绣的历史可追溯到唐代,辽时兴旺,在燕京曾设有绣院。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封建王朝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宫廷为了更好地为其服务,集中中国各地优秀工匠进京,使这技艺进一步提高。明代以后,宫廷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特点更加鲜明,刺绣人员日趋扩大。到了清代,宫中特设“绣花局”。在此期间,宫绣融合了中国各种优秀绣工技法,将自身特点发扬光大,成为独树一帜的代表绣种。特别光绪年间更是名扬海内外,以用料讲究、格调风雅著称。
除了在图案内容、色彩上有严格的规范外,"宫廷绣"对于绣品的标准在针法的分布上也有一些固定的程式和工艺要求,绝不允许存在汉族民间绣品的随意性和自如表现个性的主观创作意识。
其针法极为考究,对不同的图案都有较严格的规范,如在犬袍纹饰图案中,龙眼、鳞片、毛发或以彩线强化装饰所安排的部位、五彩祥云、海的针法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绣工的智慧、技能必须在这一范围内予以体现。当我们鉴赏那些珍贵的清代宫廷绣品时,可以明显看出,虽然年代不同、图形设计略有变化,但典制章法总体是不变的,而且从每一件绣品中都可体验到宫绣艺人高超的技艺和艺术修养。
然而,在如此严谨的规范中,后代也能明显看到个人绣艺风格的不同。绣师的针法遒劲有力、排列整洁、针针到位、厘毫不苟,与画师配合默契,从而达到绣艺最高境界。绣艺的最高境界,绝不是仅靠技法与经验去完成,也不仅仅是常人所说的用线越细、套色越多,就是好绣品。而正如庄子《养生主》所述庖丁,"以心神的运用"来操刀,艺术是相通的,中国书法和绘画中大写意的用笔所强调的笔墨神韵、乐曲演奏中的感觉均同此理,这种意念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2014年11月11日,京绣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Ⅶ-110。
2022年3月,入选北京市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21年)。
京绣制品充分体现出“章身之具”的功能意义,与苏、湘、顾等地方名绣浸润文人意趣的诗情画意相区别,流露出北方文化的雄健气质。相比于其他绣种,京绣不是在一个充分自由的文化环境中自主发展起来的,在个体绣工对技艺不断求索的同时,更受到统治阶层的文化、意志的深刻干预和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当封建王朝逝去之后,这种影响已然深深印刻在京绣的工艺传统和工艺文化之中,成为其在现代文化环境中特立于众绣之林的重要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