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谟布依族盐水面

导航菜单

望谟布依族盐水面

浏览 2604 .喜欢 191
喜欢一下
发布:fany
标签: 粮油 面条
属地:望谟黔西南贵州

产于望谟县石屯镇包树村和乐园镇巧降村的布依族手工盐水面,既是布依人的面食特产,又是富有地方文化的特色面食,每年从这里生产出来的2万公斤盐水面产品,销往县内各地和邻县市场,颇受顾客的青睐。

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贫血、增强免疫力、平衡营养吸收等功效。

1.活血:促进人体气血运行

2.提高免疫力:富含蛋白质,是维持免疫机能最重要的营养素,为构成白血球和抗体的主要成份。

面条是布依族的食品之一,布依族盐水面只能用当地群众种植的原生态麦子为原料,而其它品种的麦子却不能做成盐水面。盐水面的制作是布依族的祖传绝技。

被布依人称为保健食品的盐水面,有柔软可口,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携带方便的特点,布依人常用它来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盐水面保质期1年以上。食用时配上鸡汤、肉汤或猪骨汤、花生等佐料,味道则更香更鲜更浓,口感更好。

据传在唐朝时,包树村有两位老人,一位叫苏公,另一位叫陆公,他们在饥饿的年代,常把麦子作为充饥的食物。有一天,他们突然发现,嘴里的麦子,经过细嚼慢咽之后,吐出来在手上仔细研究时,发现有牵丝打网的感觉,并且还可以拉长。由此,二人突发奇想,便把麦子深加工成盐水面的感想由此诞生了。加工盐水面的生活试验,融入了他们二人的“研发”世界。

“在刚刚开始试验阶段,苏公和陆公经过三番五次的尝试后,首先试着把麦子放到石磨里磨成灰面。”韦绍能说,开始时不放盐,其制作出来的产品,经过反复对比分析之后,始终觉得还是没有在嘴里嚼出的更有味道。

两人再经过长时间冥思苦想,最后共同建议在灰面里,要放少许的盐作为调味品。这一重大决策的改变,引起了整个村民的关注,大家纷纷把无盐面,改成加盐的盐水面。随后,每家每户纷纷效仿苏公和陆公的技艺,把盐水面制作的新工艺,向村里每家每户进行传授,向一个新的产业升级换代。

其工艺流程主要有七道工序。

一是用马拉石磨或人工推磨,将当地品种的小麦加工成面粉,面粉里不能含有麦麸皮,如有麦麸皮掺杂其间,在用手拉长面条时,麸皮会导致面条不断断落。

二是在用盐时要将盐巴先放进水里融化,澄清后取所需的盐水放入面粉里。盐在面条的制作中能增加面团的劲力,增强弹性与强度,改进面筋的性质,使面团延伸时不会断裂。用盐则根据不同的季节及气候温差来确定用量,天热时用盐增多,天冷时盐量减少。

三是将面粉和盐水混合搅拌,水与面的比例为1比2左右,用手揉面的时候,要一把接一把,一手压一手的交替揉,揉一阵看面是否能拉开,如不能拉开可适当加些盐水或是碱面水,在案板上交替揉搓、摔打10来分钟,将和好的面团放在盆中发面,用湿纱布或塑料薄膜盖上,使其发酵膨化增加弹性和粘性。

四是分面出条。将面团在面板上用刀切成条并均匀刷油,然后用面粉撒放进行揉搓变小,使其只有拇指大,按旋转方式一盘盘地绕放在簸箕内。

五是制作1个暗箱,挖1个宽度为0.8米的土坑,长度3至4米,深度1.2米,从暗箱中取出插进准备好的上下有小圆孔的柱头或方子,其间的上下距离为80公分至1米,而后用特制的两根又细又长的面筷从中进行分开,再放回暗箱。

六是拉面。把揉好的面团放置于暗箱中,将暗箱中分好的面筷一头往上扦入5至6米高的面方上,随后用一根面筷放于中间往下均匀地拉面,将拉细拉长3米的面条均匀摆放在户内或户外一排排用来晒盐水面的木架上。晴天让自然温度晾干,阴雨天气则用火帮助烘干。用手工将面团拉成面条时,要掌握好拉面的力度,体现柔中带刚,爽而不脆,1人1天可做10至15公斤的盐水面。

七是切面和包装, 把已晾干或烘干的面条取下,放在按板上按顺序从头到脚理整齐,用1块长12至14公分的木块(相当于尺子)压在盐水面上,用菜刀比着把面切断,而后将盐水面过秤,用白棉纸包装,每包重2两5钱。

望谟布依族盐水面 相关地区

望谟特产推荐更多>
黔西南特产推荐更多>
贵州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