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风筝

导航菜单

曹氏风筝

浏览 792 .喜欢 34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yoyoyo
标签: 工艺品 风筝
属地:北京

曹氏风筝因传承、纪念曹雪芹的风筝技艺与人文传统而得名,是中国民间风筝艺术四大门派之一,是中华民族风筝艺术传统和习俗的优秀代表。

曹氏风筝是用竹子、纸张、绢、绸等材质,经过扎、糊、绘等工序制作而成的。该制作技艺具有选料精良、工艺细腻、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等特点。它运用仿生学原理,采用独特的“脱胎”技艺制作的飞禽动物等风筝作品,栩栩如生,减轻了风筝的重量。曹氏风筝作品样式新颖,种类繁多,表现内容有:历史典故、风物传说、民俗风情、仿真写实等题材,具有鲜明的古都文化特色。

曹氏风筝工艺是根据清代《南鹞北鸢考工志》所记载的风筝图谱及歌诀在北京传承至今的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总结出43种风筝扎、糊技法,并将工艺流程归纳为扎、糊、绘、放四艺,以风筝作为载体反映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并运用意象美学、拟人化和图案化的表现形式,体现出较高的传统文化价值。

曹氏风筝代表作品在不同场合赠与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法国总统萨科齐、德国总统武尔夫、澳大利亚总理鲍勃o霍克、韩国总理李寿成等国际领导人;同时促进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为多国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桥梁,打开国际视野的文化空间。

“曹氏风筝”中是民间风筝艺术,融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风格。其制作流程为扎糊绘放,合称"四艺",工艺独到。其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歌诀,43种技法中保留下来的14种制作工艺,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富有情趣,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拍子、硬膀、软翅三类。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

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曹雪芹把43种风筝的制作技艺,编成浅显易懂的歌诀,画成画谱,并让风筝艺人传抄。孔祥泽于1943年摹抄此书后,便致力于对书中歌诀的解读、图谱的临摹,并与风筝爱好者费保龄合力复制。由于钦羡曹雪芹“以艺济人”的精神,故命名为曹氏风筝。

由孔祥泽根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记载的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 ”研究制作。它题材广泛,种类繁多,融汇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大俗大雅制作之结晶。它具有观赏性、科学性、娱乐性、健身性,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扎:骨架扎制决定风筝好坏,对竹条弹性、硬度、厚薄的选择很重要。如硬翅风筝用上下两根竹条扎成膀兜泻风,要求上条刚健,下条柔韧。软翅风筝只有上膀条,是起飞的关键,竹子要先“出汗”,即把竹子里面的油、水烘干,才不易变形。扎燕风筝在结构上则有一大创举,它结合硬翅、软翅的特点,以两竹条扎成翅膀,尾部变成软片式活摆,有利于受风、泻风,稳定飞行。

糊:“保稳全靠纸不松”,纸面的糊制也影响风筝飞行,要求自然、平整、随形。如“硬膀扎糊诀”讲到“须势黏纸莫外折,待到黏牢再糊边”这一糊膀兜要诀,意即黏纸时先将稠糊涂在竹条外缘,把纸糊上扯平后先不要外折,因为一外折就不免变形,膀兜就糊得不平均了。

绘:绘制时遵循“繁而不烦,艳而不厌”的原则,曹氏风筝设色绚丽鲜明,这样放飞时在空中才有夺目的效果,但不能过艳。画面图案则用谐音取义、由象生意等手法,多有吉祥寓意。如“蝠”谐音“福”,5只蝙蝠围桃是五福捧寿。扎燕风筝则模拟人的表情,“眉上轩,嘴上翘”,呈现一副喜相。

放:风筝的放飞影响其动态美。如放瘦扎燕时,可趁风势突然给线,使其“竟掠翩跹上九重”并任其摆动,以追求向上钻、振荡的效果。可惜曹雪芹关于放飞技巧的文字残留不多。

2006年8月,曹氏风筝入选首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1年5月,曹氏风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年,曹氏风筝入选大兴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曹氏风筝 相关地区

更多风筝的相关特产
北京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