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撒尼)刺绣也叫“撒尼十字绣”,彝语称为“拿窝”,是流行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支系撒尼人聚居区的一种民间刺绣艺术。相传彝族(撒尼)刺绣起源于唐宋时期,明清两代趋于成熟。它在撒尼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撒尼妇女自幼习绣,个个巧艺在手。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发展,撒尼刺绣艺术日臻完善。撒尼刺绣按布纹的经纬运针走线,以斜十字针组成花纹,有单挑、双面挑、素色挑、彩色挑等多种手法,所绣制的多系背包、桌布、窗帘和花包头、花围腰、服饰花边等生活日用品。撒尼刺绣针脚细密,工艺精湛,图案构思巧妙,组织匀称,色彩明丽,充分显露出撒尼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力,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撒尼刺绣品是一项独到的工艺技术,它有悠久的历史。挑花技法多样,有挑、绣、补、纳、扣以及单面挑、双面绣等。撒尼妇女从小就承传长辈种麻、织麻、纺线、织布、缝绣的技术,并把能否刺绣作为衡量妇女才能的一种标准。
彝族(撒尼)刺绣的主要花样有三弦花、八角花、八瓣花、太阳花、羊角花、蝴蝶花、四瓣花、狗齿纹、火焰纹、跳脚纹、石榴纹、青蛙纹、树纹、蕨草纹以及一些简单的菱形、三角形、条纹等图案。一类是以平绣为主的、较为细腻柔和的写实性花卉图案,多取材于现实生活环境中的花草纹样,如山茶花、杜鹃花、石榴花、荷花等。另一类以镂空贴花(又叫抠花)为主,构图粗狂,抽象,花样有云纹和波浪纹等。
撒尼刺绣品的主要产品有:服装、包头、围腰、领带、花鞋、童帽、伞套、桌布、窗帘、壁挂、信插、背包、挎包、钱包、腰包、小手袋等,在撒尼人的家居生活中,刺绣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撒尼刺绣品的图案细致、精巧、均衡,色彩绚丽、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色彩主要以黑、白、红、黄、绿、蓝为主。彝族先民认为黑色是大地的象征,是孕育各种动物和植物的母体,属于雌性物质,同时还含有成熟、庄重、威严、主体、主宰之意,是事情和问题的根本;红色和黄色意义有两层:一层是象征红、黄花朵配合成美丽的颜色之意,另一层是体现出热情、豪放、勇敢。白色是纯洁、善良、轻柔的代表,与污浊、肮脏、狡诈形成对立;蓝色是指蓝色的天空,认为黑色的大地和蓝色的天空是最早“清”与“浊”两种物质相配后发展起来的一对雌雄统一体物质,她俩相配后又产生了大地上和空中的万物,这无边无际的蓝色还意味着人们心情舒良、广阔与自由之意;草绿色是红色、黄色花朵的母体,指山川、江河和周围生长的草木。不同的纹样用色不同用途也不同,其艺术效果也各异。彝族刺绣一般都是以黑色和天蓝色作底色。刺绣的纹案主要有:日月、星星、鸡冠、云彩、波浪、牛角、牛眼、铁环、蟹、羊角、窗格、蕨基、穿山门、鸡肠、竹骗、火镰、马牙、彩虹等。刺绣手法变化较多,有垫绣、引绣等。
彝族刺绣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刺绣据考证可以追溯到三国以前,与原始绘画、记事符号、服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008年彝族(撒尼)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