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砖雕

导航菜单

潍县砖雕

浏览 728 .喜欢 61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iu123
标签: 砖雕 工艺品 雕刻
属地:潍坊山东

潍县砖雕,民间建筑艺术品。流传于潍县一带。用刀凿在特制的青砖上雕刻而成。多用以装饰房屋的山墙顶、潲角、檐头、门窗拱券以及大门楼、影壁等。内容取喜庆吉祥之意。主要技法有阴刻、阳刻、平雕、浮雕、透雕。结构饱满匀称,形象生动逼真。既有固定程式,又富于变化,粗犷与精细相映,砖雕与木雕、石雕相托,立体感强。相传,潍县王振东雕的猴子经风吹动,能回头、张嘴、发声、转眼珠。

砖雕在传统民居中的大量运用与潍县的经济繁荣密切相关,更随明清科举之家勃兴。这里历史上鸿儒大臣、文化巨匠颇多,如孔融、郭乾晖、韩熙载、李成、张择端、赵明诚、周亮工、郑板桥……经济富裕的大家族和仕宦之家讲究建房规模和雕刻装饰,使得原来只用在宫廷、庙宇等建筑上的砖雕大量进入民居。

砖雕装饰大都采用汉族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吉祥寓意,表达人们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对家族长久兴旺的祈福。民间工匠将此类具有丰富文化内涵与美好寓意的祝愿赋予丰富的想象力,将其绘出图案来,然后再按照图案与工艺程序进行制作装饰。作为齐鲁地区砖雕的典型代表,潍县砖雕不仅构图饱满、造型夸张洗练、风格粗犷质朴,彰显出浓厚的地域特色,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且为研究明清时期潍县地区建筑风格及装饰纹样,乃至明清时期齐鲁的经济、政治、人文等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例证。

山东潍县的砖雕建筑装饰,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杨家埠一带民间砖雕在明末便已出现,清代潍县砖雕大为兴盛,并逐步趋向繁缛细巧,具有绘画艺术趣味的风格。

潍县砖雕取材于寒亭区当地所产青砖,从建筑实用和艺术观赏两种角度出发,在保持建筑构件的坚固的基础上,力求形象简练,风格浑厚质朴,题材吉祥如意,造型粗犷夸张。潍县砖雕在表现方法上多运用对比的规律,方中有圆,稳中求动。为突破方形建筑的呆板,曲线用得较多(在具体圆形图案中又间用直线),强调表现动势。

在造型方面的特点是粗犷、生动、婉转、优美,讲究形象突出,盘结清楚,层次分明,线条清晰流畅。在构图方面的特点是饱满、适应,有的均衡,有的对称,讲究形式美、程式化、样式化,达到富有装饰性的效果。

砖作为建筑材料在我国历史上非常悠久,相传夏代的人已经会“治土为砖,四周于棺”了。陕西扶风云塘的西周晚期遗址的灰坑中,砖用于贴筑土墙表面,有保护和装饰作用,说明周代已出现砖。秦代制陶业的大力发展,出现了专用的铺地砖,砖的花纹丰富精美,铭文砖、画像砖同时出现,铭文多为“玺印式”,画像内容简单。西汉空心砖墓广为流行,制砖手工业猛进,图案以几何纹为主,砖文内容不断丰富,摆脱了“玺印式”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隋唐以后,人们更注重砖的实用价值,铭文砖逐渐衰落。北宋时形成砖雕,宋代李诫著《营造法式》首次以文字规定砖雕技法,在膜印花砖的基础上发展更精细的原毛坯雕凿法。元代,墓室砖雕逐渐衰落。至明代,砖雕由墓室砖雕发展为建筑装饰砖雕。清代,北京紫禁城宫廷内墙面夹柱的通气孔也都使用砖雕,镂雕花鸟图案,牢固而美观,且利于空气流通。

潍县砖雕兴于明清,成熟于清道光、光绪年间,是潍坊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县砖雕是潍县建筑范式的典型体现。它集“诗、书、画、雕、刻”为一体,用料考究,制刻工艺纯熟,造型生动有致,内容取材民间故事、美好祝愿、名人题字等,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鉴赏价值。杨家埠一带的砖雕,最多的是各种动物图案,如龙、凤、羊、鹿等。此外,还有花卉图案、几何纹样,有被花枝或飘带缠绕的毛笔、梭镖、宝葫芦以及篆体的“寿”字、“福”字。这些动物、花卉、器具、文字和图案纹样,根据美化建筑的需要,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被刻在方形、长方形、圆形、带形、三角形的青砖上,单项构成或组合构成寓意深刻的画面,如“丹凤朝阳”“三阳开泰”“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形式,被嵌在建筑物上。

潍县砖雕 相关地区

更多砖雕的相关特产
潍坊特产推荐更多>
山东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