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宋饼

导航菜单

马宋饼

浏览 3344 .喜欢 235
喜欢一下
发布:绿色乡野
标签: 马宋饼 小吃
属地:昌乐潍坊山东

马宋饼是源于山东省昌乐县马宋(现为营丘镇)一道汉族面食,故称之为马宋饼。至于起源于何时,由于历时年代久远,故无从考究。相传地处山东半岛中部的昌乐马宋,是清朝初期江南等各省举人进京赶考的必由之路。古时进京赶考之人多以步行,经过长途跋涉历时一个多月的时间才以到达目的地。由于马宋饼便于携带、存放时间长、耐消化之优点因此深受各方举人的喜爱。

马宋饼的特点是烙花细碎,熟而不糊,色泽艳丽,柔软芳香,油丰而不腻,微咸而透清香,开人胃口,百食不厌。更有文人墨客作诗一首以表达对马宋饼的喜爱之情。“马宋油饼三页成,烙花细碎似繁星。油丰柔软食不腻。微咸当中透香气。熟而不糊色泽艳,垂手一抖即三片。开人胃口保体健,吃之过后皆称赞”。

马宋饼是三千多年前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面食,其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演进成熟,据可查的史料记载,至清乾隆年间马宋饼制作技艺已成熟完善,成为地方名吃,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主要产地在昌乐县马宋村及周边村镇。马宋饼的制作技艺独特,制品美味可口,样式美观,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技艺和美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一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起源早,传承着齐国古都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历史;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生观念,具有齐文化的典型特征;三是有较高的实用价值,是人们生活的主食;四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由于年代久远,创始人已不可考,据在世老人回忆及马宋唐氏家谱记载,马宋饼的传承从清乾隆年间马宋唐氏十三世开始较有名。至民国前期,潍(县)—徐(州)大道通经马宋,过往客商很多,马宋街常年车水马龙,路边店多以烙饼卖饼为业,当时马宋街120多户人家,卖饼者竟达70多户。有的烙饼户除供应本地店铺、客商外,还用毛驴驮往潍县城发卖,常年不辍,生意红火。当地人世代以此为主要面食之一,并且作为干重体力活和招待贵客的佳品,谓食之不但有力气,而且特充饥,抗消化,若是再卷上鸡蛋和芝麻盐,那更是人间美妙的美食享受。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过清明节吃饼卷鸡蛋的习俗。

20世纪50年代中期,马宋曾有一烙饼高手吴俊三(唐氏家族的女婿),在潍县的大柳树集上表演,在烙饼者和晾绳间挂一布帘,烙饼者看不见晾绳,将烙好的饼用翻饼杖挑起,用力一抖圆饼即飞旋而起,越过布帘稳稳地挂在晾绳上,而且张张圆饼悬挂正中,相隔间隙均匀有致,令人惊叹不已。当时惹得观者如潮,几乎挤塌了饼棚,轰动一时。1997年湖南电视台曾专门来拍摄这一绝技,可惜后继乏人,已无有再能者,只作了飞饼上绳的表演。

马宋饼以其独特的技艺、样式、口味、色泽传承着齐国古都的饮食文化和风俗历史,深为广大民众所喜爱,是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民间美食,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生活向往,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而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待客送礼馈赠亲友的理想佳品,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现已被评为“潍坊名吃”、“山东省名小吃”、“中华名小吃”,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都作过专题报道。目前,这一民间美食不但在潍坊市被普遍认同,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也都有人开始学习制作和销售,但原始加工工艺丧失殆尽,假冒伪劣充斥市场。所以马宋饼极具开发前景,其传统技艺亟需保护。

用淡盐水和面,水多面软,软得几乎能淌。面和好后先放起来“醒”一个多时辰再擀,一般是斤面擀两张,每张直径50厘米左右,分三层,层层施油,烙成后,卷拿为一张,抻起来一抖擞即散为三页,各页都薄得近乎透明,却厚薄均匀而无窟窿。烙花细碎均匀,熟而不糊,吃起来柔有筋力,松软可口,油丰而不腻,微咸透清香,越嚼越香,开人胃口。近年,马宋饼相继被评为潍坊名吃,山东省名吃,中华名小吃。

马宋饼 相关地区

更多薄饼的相关特产
昌乐特产推荐更多>
潍坊特产推荐更多>
山东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