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苏麻彭水苏麻是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特产。彭水苏麻学名紫苏,武陵山脉原生栽培种,紫苏是卫生部首首批公布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60个物种之一,武陵山脉一带称之“苏麻”,因幼苗叶背和未成熟前籽粒呈紫色,故有“紫苏麻”之称,紫苏是其中一个种属,在我国有悠久的种植历史,苏麻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紫苏含油量及亚麻酸均比其它种属高。
苏麻幼苗长势强,幼苗期叶底紫红色;叶唇形复叶,叶缘锯齿状,香气馥郁,成熟期株高1.5-2.0米,花萼白蕊浅紫色;籽实圆形棕褐色,少部分表皮有纹理,泛灰黑色或棕褐色,生长期不低于240天,苏子咀嚼有核桃沁润香。
1、外在感官特征:
彭水苏麻籽粒呈圆形、灰褐色或灰色、有光泽,千粒重3.2~4.0克左右,籽和叶均具有特有芳香气味。
2、内在品质指标:
100g苏子中,α- 亚麻酸22.4g~32.43g, 脂肪28.0g~47.0g。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种植紫苏已有近2000年历史。
据《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中记录(第37页1-7行),关于“紫苏”作为皇室贡品的记录,《新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录被贬到彭水(唐代称黔州)记录“苏一合”的食料配给,在《唐六典.膳部郎中》列为一品俸禄的贡品。
《尔雅.释草》曰:“苏、桂荏”。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说:“苏子雀甚嗜之,必须近人家种矣。收子压取油可以煮饼。荏油色绿可爱,其气香美,煮饼亚胡麻油,而胜麻子脂膏”。
南北朝《名医别录》陶弘景曰:苏味辛,温。主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服食断谷亦用之,名为重油。
历史上有诗人对其描述:“条干并节,大叶繁枝,蓊茸纷披,凌群独秀”。在《唐六典.膳部郎中》列为一品俸禄的贡品,<新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录被贬到彭水(唐代称黔州)记录“苏一合”的食料配给。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民族宗教志》p208记录1976年治愈肝硬化患者赵良成(彭水县普子区粮站书记)的献身革命事业,得助于彭水苏麻治愈病患的故事。
武陵山脉大量民间生存记录和口碑相传彭水苏麻的药食价值,延续到现代对这一种种质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内在深刻意义。
彭水土家族和苗族保留春节食用苏麻馅料汤圆,是对这一种质资源遗产传承的特殊保护方式,预示着健康和长寿。不自觉中遵循天之道--补不足而损有余的朴素唯物主义(内陆缺乏深海鱼油对人体大脑能量的补充,但赋予了植物黄金紫苏代替其健脑的地位)。
2018年,彭水苏麻种植基地4000余亩,带动彭水县间作种植近20000亩,涉及彭水县10余乡镇20多个行政村,带动农户2400余家。
2013年12月3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彭水苏麻”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7年11月,彭水苏麻获2017年度重庆名牌农产品。
2017年,彭水苏麻入选“2017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