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擦擦

导航菜单

藏式擦擦

浏览 5028 .喜欢 244
喜欢一下
发布:KOBE
标签: 工艺品 饰品 摆件
属地:拉萨西藏

擦擦,一词据说是源于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是藏语对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

擦擦从工艺上可分为单面模具制作的浮雕和双面模具制作的圆雕。形制大致有两类:一是塔形,其上有佛像及各种变相;二是砖形,印有佛像和经咒。在色彩上又分为素泥、设色、泥金或二者兼具,此外尚有风干与火焙之别。从成分上看,擦擦的类别也较多。一般是用最普遍的泥土,考究的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另一种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类似唐代的“善业泥”。

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藏区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

总之,擦擦是指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是为常例;亦不排除变例,即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一种特大型的擦擦。此种擦擦尺寸较大,存世量较少。 根据"擦擦"一词的第一种来源说,即古印度中北部的方言,意思是"复制",指一种模制的泥佛或泥塔。藏地发现的早期印度风格的擦擦多由红色陶土塑成,边缘不规整,胎泥外溢,图案以神降塔、吉祥塔和菩提塔居多,且大都印有般若经咒。此后,藏地自身也开始制作擦擦,内容、题材逐渐增多,藏文的六字真言由藏文转写的梵文经咒取代。大约在13世纪以后,随着藏传佛教在内地的传播,藏式擦擦又传入杭州、北京等地。汉地及以往书面语称之为"模制泥佛像"或"拓模泥像"等。

第一步,选择一块厚薄适中的铜皮,剪切并锻造出预定的大小及外形样式,在铜面上画出构图初形,以錾刻的形式把造像图文的基本造型雕刻出来,细节的五官、衣褶可以暂且省略,看上去犹如一块印制好的嚓嚓,只欠精雕工序而已,这块母胎藏语称“玛憋ma dpe”。

第二步,准备一块揉好的胶泥,厚薄均匀地扣在“玛憋”上,外形上要进行修理,这块胶泥是单面模具,它是擦擦模具的母本,即模型,藏语称“憋dpe”。

第三步,准备砂泥(模具砂),对胶泥翻制的嚓嚓模型制作浇铸模具,分上下两块模具。干透后取出模型,清理内面,以便浇铸。

第四步,把两块模具合并之后,准备浇铸,浇铸材料通常选用黄铜和红铜的合金溶液,黄铜的比例要高一些,以避免起泡和加强溶液浇铸时的流畅性。

第五步,取出铸件后进行錾刻工序,与常见的錾刻方式不同,要进行阴錾,即从内向外雕凿形体,藏语称"宫擦kong tshag",主要任务是把第一步工序中省略掉的造像图文的细节部位进行精雕细刻,但是,掌握适度是关键,一个錾刻师的工艺技术如何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必须要考虑到单叶模具印制擦擦时取模过程中避免刮掉形体,掌握好准确的造型体积结构、前后叠压关系和起伏变化。这一步是制作擦擦模具的关键性加工环节。

第六步,擦擦模具的加工,由于模具是用铜材制作,质地偏软,印制擦擦时免不了高强度的敲打,因此,为了避免变形,通常在外围套上铁环,顶部的敲击点采用木棒,以减轻强度。

经过了以上的六道主要加工工序之后,一件擦擦模具就算完工而可以印制擦擦了。

藏式擦擦 相关地区

拉萨特产推荐更多>
西藏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