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自古以来就是茶马古道滇西段上的一个重要物资集散地。在那个山高路远地自偏的年代,昌宁因为茶,被外界熟知。茶叶促进了交通运输、集市贸易、小工业作坊的发展,随着跟内地频繁的物资交流,昌宁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中原汉地的优秀文化逐渐在昌宁生根发芽。
昌宁人世代爱山乐水,种茶制茶,所产的“昌宁红”更是蜚声中外,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昌宁海拔1400—2500米的区域内散落分布众多的古茶树,证明着昌宁茶叶的发展史。普查显示,全县百年以上古茶树分布面积达3.69万亩、15.4万株,年古树茶产量达300吨。其中栽培型8.2万株,野生型7.2万株;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有3.1万株。
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茶叶种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又选育种植出了优质的茶叶品种,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茶叶加工工艺,使得昌宁红茶具有色泽明亮、口感香甜温润等特点,成为滇红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06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昌宁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其地域保护范围为云南省昌宁县田园镇、漭水镇、大田坝乡、柯街镇、更戛乡、勐统镇、温泉乡、鸡飞乡、翁堵乡、耈街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经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对昌宁茶树品种及种质资源鉴定,昌宁茶叶厚而质软,叶芽茸毛多,水浸出物大于45%,含氨基酸2.87%、咖啡碱4.29%、茶多酚32.31%,均高于其他产茶地区的水平。用这种原料制作昌宁红茶,条索肥硕紧结,香气甜香浓郁,是世界红茶中的极品。
1、感官特色:外形油润显金毫,条索肥硕紧结多锋苗,香气蜜香浓郁,滋味醇和回甘,汤色红艳明亮,叶底肥嫩多芽,红匀明亮。
2、理化指标:水浸出物≥38%。
3、昌宁红茶原料采摘的春茶居多,少部分为秋茶。产品加工沿袭了传统的生产工艺,尤其是掌握偏嫩的发酵技术,追求鲜、爽,使昌宁红茶喝起来滋味醇厚,苦涩味轻,回甘持久,红茶特点非常明显。
昌宁有1600多年的种茶历史,史书记载,明朝洪武年间、景泰年间,昌宁所产之茶曾作为贡品上奉朝廷。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就是最好的见证。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顺宁(今凤庆)实验茶厂开始制作“滇红”后,昌宁与凤庆接壤的茶区的茶农逐渐开始了红茶制作的探索,但一直未获得突破。
1953年,右甸勐廷人杨德忠开始试制红茶,开启了昌宁制茶工艺探索之路。后经人们一代代传承改良,昌宁红茶逐渐在云南的普洱茶里独树一帜,声名鹊起,成为昌宁茶中翘楚,品牌担当。
1958年,昌宁红茶厂成为生产“滇红”的核心企业。一纸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奖给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从北京飞入祖国西南小镇;
1962年,一罐印着“大金芽”的红茶从云南的偏远小镇走上毛主席的茶桌,几日后,邓小平同志的亲笔表扬回信便传回了这个以茶为傲的小镇,这个小镇就是昌宁,这款备受国家领导人青睐的茶叶就产自昌宁的高山云雾间。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昌宁红茶就已出口英国、苏联、波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4年,昌宁县约有4.4万户20万人涉茶种茶;茶树种植面积达25.03万亩,投采面积23.8万亩,经认定的无公害茶园面积为13.7万亩,绿色食品茶园面积为1.3万亩,有机茶园为面积0.85万亩,获得QS认证的茶叶企业28个;茶农从茶叶中获得的收入达人均3100元。
2018年,昌宁县累计建成标准化茶园62433亩,完成低产茶园改造41097亩。累计建设标准化茶所50余个,每个茶所生产能力均达30吨以上;共建成无公害茶园15.5万亩、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茶园4万亩、绿色食品茶园1.6万亩、有机食品茶园3750亩。
昌宁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全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全省一县一业茶叶特色县;
全国十大魅力茶乡、全国茶业百强县等荣誉称号,成为云南首个茶叶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
1986年,昌宁县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
2014年01月28,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昌宁红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4年10月20日,在广西梧州举行的2014年中国茶业经济年会上,昌宁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命名为中国十大生态产茶县之一;
2015年06月19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昌宁红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6年,昌宁成功进入“全国十大魅力茶乡”行列;
2022年昌宁红茶制作技艺入选云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