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马,也称“滇马”,是中国历史优良马种,大理马、乌蒙马、腾冲马等品种都属于云南马。原产于云南省滇西和滇东的乌蒙山区,分布于大理、鹤庆、洱源、剑川、宾川等地。云南马为高原、山区驮挽、骑乘的重要役畜。素以体质结实、短小精悍、运动灵活、善登山越岭、长途持久劳役、耐粗饲、有良好的适应性为其特点。在著名的茶马古道上使用的多是此马。
云南马体质结实,体格短小,结构匀称。头略重,额宽或微凸,鼻平直。颈短。髻甲低平。胸宽深,肋拱圆,背腰平,腹圆而微收,尻短斜。四肢干燥,关节坚强明显,肌腱发育良好,后肢微呈刀状,蹄质坚固。鬃、鬣、尾毛均发达。毛色复杂,而以骝毛、栗、黑、青毛较多,白章极少见。
在西北高山峡谷区所产的马,体质粗糙结实;向西向南,近于亚热带炎热谷地,低山地区所产的马,体质粗糙,体格较大;在东部高原乌蒙山区所产的马,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在西部及东部高原、山地、农区交错地带所产的马,体格较小。
云南马在高原山地具有驮乘兼备的优良性能,以驮载能力持久见称。公马驮重60-100kg,母马驮重40~60kg,日行30km,可连续使役半月以上。乘骑一般日行45km,可在山区长途乘骑使用。据1981年在昭通地区永善县茂林公社赛跑记录:1000m平均速度为1min55s。在城市及公路上亦供挽用,单马驾车(胶轮滚珠车)载重450kg,日行30km。
云南马一岁半至二岁时达性成熟,母马三岁时开始配种,繁殖年龄可至15岁。母马在每年4月份开始配种,5~7月为配种旺期,8月配种结束,发情周期一般21~23d。
据测定,在昭通的乌蒙马,一岁公驹的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各项体尺,分别达到成年马的89.9%,84.6%,83.6%,85.2%;4岁公马分别达到成年马的98.4%,97.6%,96.3%,96.5%。可见云南马生长发育较快,4岁时发育已基本完成,5岁时结束生长。
云南马体质结实,体格短小,结构匀称。头略重,额宽或微凸,鼻平直。颈短。髻甲低平。胸宽深,肋拱圆,背腰平,腹圆而微收,尻短斜。四肢干燥,关节坚强明显,肌腱发育良好,后肢微呈刀状,蹄质坚固。鬃、鬣、尾毛均发达。毛色复杂,而以骝毛、栗、黑、青毛较多,白章极少见。
云南马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形成了以下几个类群:
大理马
产于云南西部高原、山地和农区交错地带的鹤庆、大理、剑川等县。这一地区气候温和,农业生产较为发达,农作物一年两熟,农产品丰富。马匹进行舍饲、白天牵牧或系牧,山区居定牧。它是在降雨少、草场较窄、植被较差的生态环境下,经长期培育形成的小型驮用类群。成年公马平均体高112.6cm,成年母马平均体高110.7cm。
乌蒙马
产于昭通地区12个县,在海拔.1200~3000m的高原和山区分布最多。当地苗族人民喜爱养马,每年端午节举行赛马活动,在会上比速度、比步法,以能走对侧步、速度快、骑者舒适平稳最受欢迎。由于草山牧地宽阔,水草丰美,马的数量亦较多,据1980年统计,产区有马ll万4千匹。成年公马平均体高110.9cm,成年母马平均体高111.3cm。体型外貌整齐,能适应南北干湿两种不同的小区域性气候,是云南东北部和东部的优良类群。
腾冲马
是体格较大的一个类群。成年公马体高121cm,母马为117cm。产于海拔980~3600m地区。中部地区平均气温14.7~C,年降水量1245mm。亚高山地带,草场面积广,青草利用期长,马群随季节不同、草场情况游牧,可区别为三种不同形式的放牧马群:“游牧群”,终年游牧于山上,随季节迁徙;“坐牧群”,白天放牧于附近牧场,夜间关进山房里,每群约20匹;“游放坐山群”,青草季节坐山放牧,枯草季节迁徙游牧。这样既降低了马匹生产成本,又促进了马匹健康。早在西汉,云南已和缅甸、印度有经济贸易往来,腾冲是这条商业通道的枢纽,驮马直接由腾冲长途跋涉进入印度平原。为了商业贸易活动的需要,腾冲马经选育形成为适于长途驮运、体大坚实的类群。
据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蛮马出西南诸番……大理马为西南番之最。”蛮马和大理马都是当时滇马的别称。明代设军马场于永胜县。宋代以来,滇马仍不断向省外输出。滇马的形成,与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需要有关。产区在高山峡谷,高原山地交错,高差悬殊,地貌复杂,气温骤变,对形成云南马耐苦耐劳、轻便灵活、善于攀登的优良特性起了很大的作用。山区交通不便,公路不通,人民赖马乘骑、驮运,坝区用以挽车,大批物资还靠马帮长途驮运。每年借传统节日和各地交易会,进行竞赛,选择良马。产区人民还对幼驹给予正确的培育和调教。这对云南马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