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茶果习俗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清同治年间出版的《香山县志》中,已经有三乡茶果饮食习俗的文字记载:“三月清明描柳,三日采三Y苦叶 作粉图蒸熟以荐祖考”,这段文字说的是三乡村民清明时节在家门前插一来条以示驱邪和做三Y苦茶果供奉祖先的传统。三乡茶果以本地的物产制作,特别具有本土风味。其中,以三乡濑粉最有特色:三乡濑粉的制作始于清代嘉庆年间。三乡白石村后山的一条绕经天后庙和观音庙旁流淌的“妈坑”溪水,流经三乡所处丹山的丹红色朱沙泥土过滤之后变得水质清冽甜美,是早年三乡村民的主要食用水源,用“妈坑”溪水制作出来的濑粉香滑爽口。在农历七月十一至七月十四,三乡每条村轮流吃濑粉,家家户户制作濑粉食用;后来,三乡濑粉发展成为村民天天食用的食品,并每天供应澳门的酒楼饭馆。以三乡濑粉加上用猪骨、大地鱼熬成的上汤,配以烧鹅、白切鸡、叉烧等配料,味道鲜美可口,是一道驰名省港澳的地方食品。
另外,春节大年初一做豆捞奉神也是三乡特有的饮食习俗:用糯米粉做成直径2厘米大小的糯米汤圆状,煮熟沥干冷却后,沾上砂糖、芝麻、花生碎等,成为极具特色的小食:豆捞。由于豆捞在粤语中是“有捞有捞”,有寓意一年有好收成、做生意有好收入之意,因此深得百姓喜欢。
三乡茶果饮食习俗是当地村民将福建地区的饮食习俗带到三乡,结合当地的传统生活习俗,利用当地种植的主要粮食等物产而制作出的传统食品,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具有独特的民俗色彩,对传承传统文化,对满足当地百姓的饮食需求和推动当地的饮食业、旅游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源自福建的茶果饮食习俗与本地风俗相结合,成为了独特的三乡茶果饮食习俗。
据三乡的郑氏村民记忆,三乡濑粉最早做出名堂是早在清代嘉庆年期。而著名的有三乡大记濑粉,应由店主郑惠媚创制的“丹山芦”濑粉算为起源。郑惠媚在“妈坑”溪水边搭起了一间竹棚濑粉档经营濑粉。后来,郑惠媚的堂兄郑惠本遗下的女儿郑罗彩与母亲一起前来濑粉档帮工谋生,从而学得制作正宗三乡濑粉的技艺,20世纪四十年代,郑罗彩嫁到平岚村的梁大记为妻,郑罗彩和母亲一起到梁家做濑粉,梁大(字世昌)和他小弟梁亚细在三乡圩仔桥头开设的“大记濑粉档”经营三乡濑粉,成为后来远记驰名的三乡大记濑粉,其四子梁少楠等将大记濑粉代代经营下来。后来,大记濑粉店发展成为大记酒家,菜式多样化,但大记濑粉仍是其主要品牌。
同时,在20世纪六十年,当时的三乡供销社派出擅做濑粉的郑耀新,在竹溪边的建成了濑粉生产厂,利用“妈坑”溪水加工濑粉,除了供应本地村民食用外,还在每天早上用头班公共汽车将濑粉运到毗邻的澳门,供应澳门的酒楼食肆。三乡濑粉的食法有汤濑、捞濑、炒濑等多种做法,比较常见的烧鹅濑粉、叉烧濑粉、切鸡濑粉、鲜虾濑粉、牛腩濑粉等,后来,三乡的黄河生等茶果制作传承人,还用烧酒烧母鸡作为配料,制作出适合产妇食用的“月婆鸡濑粉”,深受村民欢迎。
在八十年代后期,随着三乡旅游业的发展,回乡旅游的港澳乡亲和海外侨胞大增,尝过三乡粉果之后,港澳乡亲从三乡请去擅长制作三乡粉果的乡亲前往亲自制作,令到港澳很多酒家都有三乡茶果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