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绣

导航菜单

瓯绣

浏览 7766 .喜欢 305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绿色乡野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瓯绣 刺绣
属地:温州浙江

瓯绣,又称画帘,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产于瓯江地区;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它与湘绣、苏绣、蜀绣合称我国四大名绣。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瓯绣的品种很多,除各式画片、挂屏等装饰品外,还有台布、戏装、枕套、被面等实用品。画面有人物、山水、花卉、走兽4大类,1000多人花色品种。

温州地处瓯江之滨,故名,亦名“温绣”。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者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开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或彩线在上面制成花鸟、山水、人物等作品。瓯绣的最大特点是针法繁多,做工精细。如《松鹰图》中一只鹰就采用了扇形针、切针、平针等十多种针法,还采用很多质地、粗细、色泽不同的色线混合使用。构图精练,纹理分明,针脚齐整,针法多变,绣面光亮适目,色泽鲜泡调和,动物羽毛轻松活泼,人物、兰竹都能绣得精巧传神。它的风格特点是“主题突出,色彩鲜艳,构图精练,绣理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和地方风格。它的制法是:将毛竹刮去青皮,通过分层片,煮熟抽丝,编织成竹帘,然后用颜料和彩线在上面制成作品,针法类型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古时温州少女“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具有刺绣的优良传统。

瓯绣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锦衣,兴盛于明清。清咸丰三年(1853),温州设有专业绣铺。多以绣官袍、龙袍、寿屏及庙宇应用的绣品为主,内容有人物、花鸟、山水等。以后品种增多,有枕套、被面、衣料等。光绪年间,匝绣销往欧美与南洋各地。1917年并有大量绣品出口,最盛时有艺人五百余人。民国5年(1916)温州设立刺绣局,温州城区府前街、五马街、打锣桥等处,均设有刺绣社。早期工艺美术家蔡墨笑、金静芝的刺绣作品,曾在巴拿马、加拿大和美国展出。1922年,温州刺绣艺人林森友改进瓯绣生产,此后瓯绣成为供欣赏的艺术品。建国后,城区成立温州市刺绣社,广罗人才,扩大生产,具一定规模。瓯绣构图精巧,针法严谨,富有地方特色。1957年,名画家苏昧朔先生开始为瓯绣设计人物绣像。1960年,温州承接国家级礼品任务,专制精品,瓯绣成为高层次的艺术品。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瓯绣开始日趋衰落。

1988年和1999年,两次代表瓯绣艺术界参加世界博览会

2001年作品《锦羽迎春》参展杭州西湖博览会获得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6年被评为省工艺美术大师瓯绣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锦衣。兴盛于明清时期,当时多用于庙宇中的刺绣花纹。

清咸丰三年(1853年),温州开始设有专业绣铺。

1922年,温州刺绣艺人林森友改进瓯绣生产,此后瓯绣成为供欣赏的艺术品。

1957年,名画家苏昧朔先生开始为瓯绣设计人物绣像。

1960年,温州承接国家级礼品任务,专制精品,瓯绣成为高层次的艺术品。

瓯绣 相关地区

温州特产推荐更多>
浙江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