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州耿饼 又称曹州镜面柿,产于菏泽,因菏泽古称曹州,而耿庄所产柿饼风味最好而得名,曹州耿饼系用菏泽市耿庄的镜面柿、旋去皮、日晒、捏制而成的柿饼。曹州耿饼相传已有上千年的生产历史,早在明代就驰名全国,被列为进献朝廷的贡品。
耿饼肉质细韧,色泽橙黄透明,霜厚无核,入口无核、入口成浆,味醇凉甜,营养丰富,且耐存放,久不变质,历来被人们誉为柿饼中的上品。早在明朝永乐年间曾做为贡品进献朝廷,因而驰名全国,被称为曹州耿饼,曹州耿饼是菏泽传统的名特产。耿饼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有清热、润肺、化痰、健脾、涩肠、治痢、止血、降血压等功能。柿霜可治疗口疮、喉疼、润肺化痰、止痢等功效。
耿饼肉质细韧,色泽橙黄,霜多无核,入口无核、入口成浆,味醇凉甜。耿饼可入药,柿饼炙炭能医便血之症。柿子去皮晒干形成的白霜,经加工可制成块状竖乳白色半透明固体,叫柿霜,味凉甘甜,是医口疮之良药。
菏泽市载培柿树有上千年历史。主要分布在赵王河两岸的今辛集、岳程庄、牡丹、佃户屯、何楼、金堤、丹阳等乡、镇、办事处。《菏泽县志》上有“宋朝百姓以柿皮掺糠渡荒年”的记载。自明代耿饼为贡品,明朝柿树总数在4.8万棵,年产柿1500万斤。主要品种为镜面柿,其次是油篓头(中心柿)和腌柿。至建国后,耿氏园内仍有明代柿树11棵;何楼乡刘庄至今尚有明代的老柿树。清代,“桂陵柿叶”被列入曹州八景之一。民国初期,菏泽柿树有10万株,曾呈现出“出城进柿园、二十五里不见天”的景象。年产鲜柿3000万斤,镟柿700万斤,远销全国各大城市。盛产期的大树每棵可产鲜柿一垛 (1万个)以上。抗日战争前菏泽柿树种植最盛,约有10万棵,年产鲜柿3000万斤,制饼700余万斤。仅王李庄一村柿树就达7500棵,年产鲜柿200余万斤,制饼 50万斤,销往北京、天津、汉口、西安、济南等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本侵略者的破坏,大片柿林被砍伐,到新中国成立时,柿树减少到6万棵,年产鲜柿500万斤,制饼 60万斤。建国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柿树无人管理,被毁掉一批,到1956年仅年产鲜柿18万斤。柿子的大幅度减产,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响。县委、县政府开始重视。1957年拨款5000元扶持柿树生产,主要用于施肥和防虫。1958年开始“村村办食堂”、“大炼钢铁”,大批柿树被砍掉当柴烧。至60年代初,全市柿树权有2万株。又经“文革”十年的浩劫,菏泽柿树所剩无几,且多为老弱残树,“曹州耿饼”成为罕见之物。
1997年在山东省名特优鉴评会上荣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