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民间核雕艺术大赛”上,苏州核雕一举囊括了全部五个金奖。苏州核雕师们在首都北京雕刻技艺的精彩亮相,再次引发了人们对苏州核雕的关注,苏州核雕因数百年来传承的核雕手艺而被世人再次所熟知。苏州核雕这一古老的“鬼工”绝技在当代核雕师们的手中重新焕发出了艺术青春。
苏州核雕,一种果核上的雕刻艺术,其体量大不盈寸,其空间指掌之间,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雕虫小技”,然而,正是因为“小”而艺冠众工。在果核上施刀,如同在独木桥上走马,刀锋游走恰似四蹄腾飞,靠的全是运刀走刃的技艺和扬鞭策马的果敢。果核上雕刻的人物山水草木亭桥,其五官神态、屋宇梁架、山川物态、四时景色,样样都是寻常之物的浓缩。核雕塑形,最难表现的莫过于最熟悉的寻常之物,所谓“鬼神易好,犬马难成”。核雕虽小,却能容大千世界于方寸之间,难怪四百多年前的李日华(约1565-1635年)初次见到这种核雕“小技”时激动不已:“虞山王叔远有绝巧,能于桃核上雕镌种种,细如毫发,无不明了者。”(《六研斋笔记》)二十多年后的魏学洢(约1566-1625年),当他见到王叔远的核雕时,同样掩饰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我们所熟悉的《核舟记》。因为文人的记载,我们今天有幸读到了四百多年前的这段核雕历史,而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却永远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尘封的历史我们难以臆测,有文字记载的核雕故实都与苏州相关,孕育了明式家具和其他众多工艺美术形式的苏州,同样也滋养了核雕艺术。
核雕的制作与其它的雕刻手法基本雷同,首先要精于选料,因乌橄榄品种繁多,须根据其大小、形状、颜色进行分类,一般以粒大、核厚、色红,饱满为佳;然后是设计,需根据核的形状进行构思,并将需刻划的形象在核上勾勒;其三是定形,即根据勾勒的图案打坯,即初步加工;其四是粗刻,即对整件作品的细部进行刻划;第五为细刻,即对雕刻好的作品进行细部完善,特别是对人物的脸部、手部等重要部位作调整,使之更加生动;第六打磨,一般以粗细砂纸打磨作品,使之光洁细腻;第七是抛光,布轮抛光后的核雕作品细腻、润滑而富有手感。
苏州核雕已经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