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白芍

导航菜单

中江白芍

浏览 14566 .喜欢 5212
喜欢一下
国家地理标志国家地理标志地理商标地理商标
发布:永远
标签: 干货 药材
属地:中江德阳四川
推荐: 网购推荐
中江白芍,是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著名特产,习惯又称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与杭白芍(浙江杭州)、亳白芍(安徽亳州)齐名,是当今国内外市场营销的主流商品。川白芍,认为产于中江者为最佳,名为中江白芍...【更多】
中江白芍的基本介绍

中江白芍,是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著名特产,习惯又称川白芍、又名中江芍,与杭白芍(浙江杭州)、亳白芍(安徽亳州)齐名,是当今国内外市场营销的主流商品。川白芍,认为产于中江者为最佳,名为中江白芍,其外皮光滑,白里透红。

营养价值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治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治)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唐本草》:"益女子血。"

⑤《日华子本草》:"治风补痨,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治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⑥《医学启源》:"安脾经,治腹痛,收胃气,止泻利,和血,固腠理,泻肝,补脾胃。"

⑦王好古:"理中气,治脾虚中满,心下痞,胁下痛,善噫,肺急胀逆喘咳,太阳鼽衄,目涩,肝血不足,阳维病苦寒热,带脉病苦腹痛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⑧《滇南本草》:"泻脾热,止腹疼,止水泻,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

产品特点

中江白芍,粉性足,中间菊花纹,农家自晒,无硫,有天然白芍的味道,气微,味微苦、酸,不是硫磺熏的怪异酸味,闻之不刺鼻。性状 根圆柱形,两端平截,长5~8cm,直径1~2.5cm。表面类白色或淡红棕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历史民俗

中江白芍栽培历史悠久。四川中江县自然气侯和土壤生态条件优越,有利于中药材的生长发育,栽植历史悠久、发展快、在国内外影响很大,一直是中江县出口创汇的道地药材。中江白芍栽培,源于清乾隆时期,始载于公元1812年《中江县志》(嘉庆版)。清宣统二年,县内输出药材岁收白银25504两,1912年,岁产干芍100余吨,1926年种植白芍1000亩,总产近200吨,远销国外,1933年,种1133亩,总产400余吨,亩产250kg,外销150余吨,1949年,种247亩,总产52.75吨,亩产214kg。1956年夏,苏联、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植物专家三人到中江辑庆二村考察白芍生产,1959年原石垭公社建立白芍生产队,又称“白芍农场”,1977年种1472亩,总产804.8吨,亩产547kg,为解放后亩产最高年,1985年减为530亩,总产150吨,亩产283kg。八十年代中后期,日本专家和客商又多次来中江考察并签订贸易协议,中江白芍85%出口日本,从此,中江白芍优质商品饮誉东南亚,并成为中江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类型。

中江白芍的品尝吃法

处方:白芍45g,葛根20g,炙麻黄3g,桂枝9g,甘草6g。 加减变化:肢体麻木较甚,加全蝎、桑枝;病久,上肢活动受限,加桃仁、红花;颈背疼痛较剧,加羌活、制乳香、制没药;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加天麻、川芎、地龙。

治疗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3次温服。5天为1个疗程,可连服5-8个疗程。

功效主治:养血润筋,通络除痹。主治痹证型颈椎病。

更多白芍的相关特产
中江特产推荐更多>
德阳特产推荐更多>
四川特产推荐更多>

中江白芍 相关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