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餐桌的一道白斩鸡,四时俱兴,甚至有些许雅俗共赏的况味。尤以其中翘楚——小绍兴白斩鸡为雅,皮脆、肉嫩、味鲜、形美,皮肉之间更夹杂着肉眼可见的汤冻,搛起一块浸入鲜甜酱汁,雪白与浓墨两色交融也足以瞬间冲击视觉。而落俗之处,便是这望文生义的菜名,直抒胸臆地揭露了白煮与随吃随斩的料理方式,不免让人省去了浮想。2011年,小绍兴白斩鸡制作技艺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道诞生于1943年的寻常菜肴更添了回望历史的滋味。
“小绍兴”对鸡的挑选还练就一套“看、抓、摸、吹、听”的本领:看,就是一看,就可知道鸡的产地,是圈养的还是散养的;抓,就是一抓就知道鸡有多重;摸,就是一摸就知道鸡的肉质是老还是嫩;吹,就是用觜吹鸡毛,就知道鸡的皮色和品种;听,就是听鸡的叫声,就知道鸡的内脏健康状况。这还不够,凡是经“小绍兴”挑选“录取”的鸡,进店后并不马上杀,还要圈养一、二天后仔细观察鸡的灵活程度,再决定杀的先后。
小绍兴白斩鸡,尤其是它脆嫩的鸡皮,看着师傅利落干净的把色白光亮的鸡切成小块,涂上一层黄灿灿的麻油,食欲就会大增。除了鸡肉好吃外,蘸料也是小绍兴的一绝,是普通的酱油醋什么没法代替的。
看似简单的白斩鸡大抵是被其光洁表象所蒙蔽,雪白的鸡肉、微黄的鸡皮、翠绿的香菜点缀一番煞是好看,如此清爽的配色胜似餐桌上的极简主义,最是酱油蘸料所牵连出的浓郁鸡香极富层次感。
小绍兴白斩鸡它以优质鸡种,传统工艺,独特配方,科学管理的特色理念以及皮脆、肉嫩、味鲜、形美的产品特征而享誉卓著,深受中外消费者的青睐。
小绍兴白斩鸡工艺流程上形成了“九字经”,即:育、选、宰、洗、烧、冷、斩、装、料。但小绍兴白斩鸡整个工艺流程具有鲜明的餐饮文化传统特征,即工艺较为复杂,均需人工完成。在育种和选鸡上,鸡本身规格有差异、育龄期有长短,烧煮的过程中,也必须凭操作技艺和长期经验,使白斩鸡逐一成熟,在斩件的分割和各部位刀面的规格等均无法用机器来取代。
1940初夏,小绍兴创始人章润牛随其父从浙江绍兴马鞍镇章庄来到上海,和父亲章元定批些鸡头、鸡脚和杂碎熟食,在八里桥路一带穿街走巷提篮叫卖,人们称呼其为“小绍兴”。1943年,章润牛与其父在大东新旅社(今云南南路宁海东路口)门口,用两只长凳、三块板搭起固定摊位,经营低档卤味熟食,后选用崇明优质鸡,活杀现烧现卖,供应白斩鸡、鸡粥。
1945年抗战胜利后,“小绍兴”摊位移至如意茶楼(今云南南路61号)门口,调整鸡源和工艺,选用浦东九斤黄优质鸡,除了活杀现烧现卖,又加入一道工序:冷却,使白斩鸡口味达到了皮脆肉嫩的效果。摊前也挂起了小绍兴鸡粥摊招牌,名气也越来越响,由于小绍兴鸡粥摊占据地理优势,大世界就近的戏院、剧场散场后,著名的话剧、滑稽、越剧等名演员也常来光顾。
后期几经时事沉浮,小绍兴一次次突围,生意一年比一年兴旺,门口常年见到排队等位的、端着碗蹲在街沿边和楼梯上的,只知道小小的鸡粥店再也容纳不下南来北往的食客。这也让我们得以见到如今发展到四层楼规模的气派。
小绍兴白斩鸡曾多次获得“商务部优质产品”、“中国名菜”、“中华名小吃”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