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江水牛体型中等偏小,眼角及下唇有白花点,四肢粗壮,蹄大圆而致密,四肢白色,被毛短而贴身,灰黑色;现场屠宰,新鲜肉有光泽,红色均匀,脂肪洁白,手摸富有弹性,表面微湿润不粘手,汤色清泽透亮,牛肉口感质地韧嫩。
峡江水牛是本地区峡江县经过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优良品种,经一九八二年省地畜禽品种考察测定,认定为全省三大地方良种牛之一。体型中等,躯干紧凑,肩颈宽,背宽直,胸部发达,臀部丰满,四肢粗壮有力,关节筋腱发达,皮薄而有韧性。具有耐高温高湿,耐粗饲,成熟早,繁殖力和抗病力强,役用步伐稳重,拉力大,持久力强等优点,特别适宜于山区深泥田作业。
峡江水牛近几年通过与么拉牛杂交改良,繁殖较快,到1986年成牛达12497头,年产牛犊2520头左右,成年牛不但体型显著增大,并新具役,乳,肉兼用性能,商品牛出售省内各地,倍受农家青睐。
峡江水牛保护区域地处江西省中部,处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年平均温度17℃,年均降雨量1592.4毫米,无霜期277天,年平均日照为1586.6小时。地形以丘陵为主,森林覆盖率达65.5%,草山草坡资源丰富,极利于峡江水牛放牧。
峡江水牛保护区域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东北邻新干县,南毗永丰、吉水,西靠吉安县,北与西北和新余市接壤。峡江水牛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峡江县的桐林乡、马埠镇、水边镇、福民乡、巴邱镇、仁和镇、戈坪乡、砚溪镇、金江乡、罗田镇、金坪民族乡等11个乡镇;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4°53′21″—115°31′57″,北纬27°27′50″—27°45′20″之间。保护规模2万头,年产量400吨。
峡江水牛体型结构粗糙紧凑,肌肉发达,骨骼粗壮,肩峰明显,四肢管骨粗大,前肢直正,后肢较曲,步伐稳重。全身毛稀呈棕褐黑色,头大小适中,公牛较粗重,两角长而粗稍向外上弯,角根粗而方,成年种公牛颈粗而显短,昂头挺胸,具有雄性特征。母牛角较细条,并向内上弯,颈略狭长,头面清秀,前、中、后发育匀称,母性温和,乳头分布匀称。成年水牛前胸深而广,肋骨粗大,臀宽但斜,尾粗而短不过正关节,腹围较大,而青壮年牛的腹部紧凑。
峡江水牛饲养历史悠久,但其来源无从考证。据《峡江志》所载,有黄牛、乌牛、水牛各种。早在清朝同治十年(1871年)重修本也有记载,由此可见,峡江水牛品种在该县饲养培育至少有200—300年的历史。峡江水牛是在该县特有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下,经过当地群众长期选育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
1976年开始,江西省畜牧技术推广站陆续引进印度摩拉水牛及巴基斯坦尼里—拉菲水牛改良峡江水牛。杂种牛的综合利用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20世纪90年代初,峡江水牛改良工作停止。
1964年、1980年被列入江西省地方畜禽遗传资源品种保护名录,2011年收录于《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牛志》,2019年1月取得了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