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华夏古陆,既是华南地区唯一发现的早期智人“马坝人”繁衍生息之地,也是水稻生长的沃土。这里出产的马坝油粘米,千年来享誉盛名,跻身广东两大名牌优质米之列。
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县传统的优质水稻品种,以其米粒细小、质地硬韧、晶莹透明、油脂量高而著称,它的米粒细长,晶莹洁白,香滑软熟,饭后齿颊留香。一直是中国出口大米中的主要品种之一。马坝油粘米是曲江县的名优特产,在封建社会曾作为"贡米"。
马坝油粘米最初原产于4000多年前“石峡文化”的发源地———马坝狮子岩两山之间的一小块稻田。文物单位在狮子岩挖掘文物土层时发现呈团状稻谷和米粒,均已炭化。经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鉴定,为人工栽培稻。据考证炭化谷粒距今已有4000多年。从炭化米的粒型来看,专家认为是籼稻,粒型和马坝油粘米极为相似,由此认定马坝油粘与其肯定有必然的渊源联系。
据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曲江乡土志》记载:“稻有芒谷…不粘者有二:一日稴,俗作粘,种类甚繁,以马坝黄粘为最。”在清代,马坝油粘米开始被大量种植,且以黄壳的油粘质量最为上乘,被选为“贡米”供当时的皇室权贵享用。
在建国初期,马坝油粘米种植面积约有3万亩,总产约1000吨,畅销珠三角,特别是广州市场。作为地方土特产,马坝油粘米跟随华侨走出国门,销往东南亚等国家。
当地特有的土壤、水质、气候和人文等因素,让这份来自4000年前的美味延续至今。马坝油粘米细长小巧,米色微带青绿,晶莹剔透。饭熟时香味四溢,饭面泛起油光,米粒条条竖起。饭质软而香滑,饭后齿颊留香。若把饭粒放在纸上会留下油迹,故称为“油粘”。又因产地为马坝镇,“马坝油粘米”由此得名。
马坝油粘米历史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编纂的《曲江乡土志》中就有马坝油粘米曾作朝廷贡米的记载。建国初期作为地方土特产销售到东南亚国家,20世纪50年代曾跻身于印度国际博览会,获得“优质米”的殊荣。1996年后,曾荣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金奖、中国第三届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中国第一批五类食品“QS”标志及国家“绿色食品”标志,还获得中国粮食行业协会颁发的“放心米”称号。2004年,马坝油粘米通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审查,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原产地保护。2006年,马坝镇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马坝油粘”技术创新专业镇,以科技创新为切入点,深度挖掘老品牌的活力。2017年,马坝油粘米成为“广东省第二届名特优新农产品” 9个米类区域公用品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