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红功夫红茶

导航菜单

川红功夫红茶

浏览 2917 .喜欢 339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绿色乡野
标签: 茶叶 红茶
属地:宜宾四川

川红工夫红茶选用的原料是宜宾当地海拔800-1200米高山生态茶园中特有的中小叶种茶叶,通过手工做形、低温慢烘而成。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为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冲泡后,内质香气清新带桔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产区主要位于川南宜宾地区,茶园地势较高,茶树发芽早。在2014年6月26日,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进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正式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川红工夫”申遗成功,成为了川内首家红茶类的非遗项目,也将对宜宾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川红工夫茶的产区位于川东南地区,即长江流域以南边缘地带,包括宜宾、江律、内江、涪陵四地区以及重庆、自贡两市所属部分地区。这里茶树发芽早,比川西地区早40天,采摘期也比川西地区长40 ~ 60天,全年采摘期可达210天以上。川红工夫茶4月即可进入市场,以早、新取胜。

川红工夫外形条索肥壮圆紧、显金毫,色泽乌黑油润,内质香气清鲜带橘糖香,滋味醇厚鲜爽,汤色浓亮。叶底厚软红匀。

川红之珍品“旱白尖”更是以早、嫩、快好的显著特点及条索紧细,毫峰显露,色泽乌润,香气鲜嫩浓郁的优良品质特点获得了高度的赞誉。

川红工夫红茶创立于清宣统年间,最初宜宾茶商通过改良“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将松枝加温萎凋改为自然萎凋,将松枝烟熏烘焙改为木炭烘焙,从而形成了“川红工夫”工艺的雏形。1

1952年宜宾茶厂成立,正式命名“川红工夫”红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演化,川红工夫红茶已基本形成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精制、筛分、拼配匀堆、复火提香装箱的完整工艺流程。

2014年,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成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红故事:

清朝宣统年间,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经营茶叶等山货贸易的雷玉详(宜宾具敬梓场雷家湾人),因躲避战乱回到宜宾老家,井带回了当时风靡海外的“正山 小种红茶”及其制作技艺。雷玉详回到家乡后,在高县、药连县、宜宾县等地收购竹笋,花椒等山货时发现,当地很多农户在房前屋后及田边种植了大量的茶树,且有不少小加工作坊,主要加工缘毛茶和黑毛茶(砖茶原料)。雷玉详发现当地茶叶天然品质优良,便在高县可久镇高岭村和宜宾县观音镇红豆村选择了两个作坊,开始试制红散茶。雷玉详用“正山小种红茶”工艺制作试销后,发现四川一带不喜欢“正山小种”的松柴烟味,于是将松技加温萎凋改为自然菱凋,改松技烟煮烘焙为木炭烘焙,形成了“川红工夫”(红散茶)初制工艺的维形,而加工的茶叶带有特殊的橘糖香,产品投入市场后,深受当地人喜爱,供不应求。

1、优越的自然环境。“川红”的产地必须是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山区,北 纬27。50/—29。10/,东经104。10/—104。50/的范围内,主要有宜宾、高县、筠连等地区。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冬季气温高、春季回暖早的特点,极适于茶树的生长,更适于加工红茶。

2、优良的茶树品种。“川红”优秀品质的形成,除了自然条件外,产区优良的茶树品种也是重要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只有我们宜宾本土的茶树品种和“早白尖5号“良种茶才能造就“川红”独特的品质。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红茶大幅减产,由于“早白尖5号”产量低,不适合生产绿茶,影响了茶农的收入,所以宜宾市“早白尖”茶树已经少之又少,无法满足“川红”的生产。因此,“川红”主要依靠宜宾本土的中小叶群体种茶叶做为原料来生产。有些茶叶企业为了降低成本,用原料价格相对低廉的一种“良种茶”来生产红茶,还有一些宜宾以外的茶叶企业也在仿制生产四川红茶,都无法达到“川红”的优秀品质。

3、传统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中国工夫红茶的制作技术有数百年历史,“川红”传承了传统工艺,并由我们宜宾老一代和新一代茶人对其工艺适当改进。正是在制作中自然萎凋,细心揉捻,精心烘焙,保证了“川红”外形紧细秀丽、内质香高味醇的品质特征。

川红问世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多年来畅销苏联、法国、英国、德国及罗马尼亚等国,堪称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

1985年,宜宾茶厂生产的四川工夫红茶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荣获第二十四届世界食品博览会金奖

在2014年6月26日,川红工夫红茶制作技艺,进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川红功夫红茶 相关地区

更多红茶的相关特产
宜宾特产推荐更多>
四川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