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

导航菜单

苗族芦笙

浏览 1594 .喜欢 40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惦记
标签: 工艺品 乐器
属地:雷山黔东南贵州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是民族节日中必备的乐器。而芦笙更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

自古以来,芦笙吹奏,都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不过根据各地区习俗的不同,芦笙的演奏也有所差异。这些不同风俗的芦笙技艺,汇聚成一束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代代相传,永不衰退。

芦笙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民族乐器,而且是苗族男女青年恋爱生活中的重要"媒介"。因此,芦笙在苗族人民心目中是神圣的,珍贵的,家家离不开它。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苗族芦笙因流行地区的不同,而在大小、音色、音量和调式上有所差别,黔东南黄平、丹寨和榕江一带的芦笙高亢粗犷;黔西毕节、水城一带的柔和抒情;而黔南的芦笙则雄浑健朗。

雷山苗族芦笙

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芦笙是苗族传统的簧管乐器,在苗族地区广为流传。据文献记载,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了芦笙的演奏。当时芦笙被称为"瓢笙"。清人陆次云在《峒溪纤志》一书中,对芦笙的形制和苗族男女"跳月"时演奏芦笙的情景作了具体的描绘:"(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且酣飞扬舞,交驰迅速逐矣。"由此可以看到清代时,苗族的芦笙吹奏技巧和芦笙舞蹈动作极其精彩,以及芦笙在古代苗族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

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黄色,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外表美观,故有"金芦笙"誉称。

在笙斗中,呈75°~90角°纵向插入两排笙管,多为六管,也有四管或八管者。每管入斗处装有一个呈长方形、梯形、菱形或三角形的铜制簧片,每管近斗处开有一个圆形按音孔,笙管上端管口通透,下端管口堵塞不通。笙管多用白竹制作,白竹的竹径细、竹节长、粗细匀、竹壁薄,通常在直径1.2厘米左右、每节长40厘米~50厘米,是制作笙管的良材,要选生长三年以上、冬至到立春前砍伐的为佳,这时的竹管竹质坚韧、表面光亮、不易虫蛀。各种音高不同的苗族六管芦笙,笙管的高度也不尽相同,最高音笙(民间称五滴水)高7.2厘米~14.5厘米(不包括笙脚,下同),高音笙(四滴水)高14.5厘米~30厘米,中音笙(三滴水)高30厘米~58厘米,低音笙(二滴水)高58厘米~105厘米,倍低音笙(一滴水)高105厘米~210厘米。以c、c1、c2三音为例,笙管高度分别为97厘米、49厘米、25厘米,加上笙脚后为128厘米、60厘米、34厘米,余者类推。

簧片

多用响铜制作,《尾蕉丛谈》一书载有"长管之上冒以匏,短管之中置以簧,用响铜为之,恒用火炙,亦古制也。"尺寸依音高而定,以c、c1、c2三音为例,长度分别为4厘米、3.5厘米、2.5厘米,宽度分别为0.25厘米、0.2厘米、0.15厘米,余者类推。簧料下好后,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然后放入水中蘸火定型,这种经过"火炙"的簧片,吹奏时省力。簧片也可用黄铜制作,但不及响铜制的发音脆亮。

共鸣管

是套在笙管上端的一截竹管,可使音量明显增大,多使用毛竹制作,依音高不同而异,以c、c1、c2三音为例,管长分别为60厘米、30厘米、15厘米,余者类推。以上所述为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芦笙;在黔中、黔南和黔西北,则流行着另一种形制的芦笙,笙管用白竹或笋壳竹制作,下端管口不堵塞。上端用两道竹篾箍紧,笙斗制作时中间不剖开,而是从粗端挖起,直通细端吹口部位,然后用圆木塞把粗端开口堵严,再用数道化篙皮箍住。

2006年5月20日,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芦笙 相关地区

雷山特产推荐更多>
黔东南特产推荐更多>
贵州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