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抗浪鱼

导航菜单

抚仙湖抗浪鱼

浏览 5672 .喜欢 2333
喜欢一下
农产品地标农产品地标
发布:梦里的天空
标签: 水产
属地:玉溪云南

抚仙湖抗浪鱼产自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属玉溪特产。抚仙湖抗浪鱼又名鱇浪白鱼,体型较小,全长124-186毫米,一般大小如长辣椒,最大的如脚指拇般粗,长超不过20公分。其体细长而略侧扁,整个身体轮廓犹如一狭长的纺锤形;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头长显着长于体高;其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

据现代营养学分析,抚仙湖抗浪鱼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之特点,并认为抚仙湖抗浪鱼不去鳍、骨,属“整体性食物”,营养完全,利于人体增进免疫功能和长寿,每百克抗浪鱼可供给热量407千卡,几乎是普通食用鱼的5-6倍;其含钙量高达761毫克,为群鱼之冠,抚仙湖抗浪鱼尤适宜体质虚弱、营养不足、消化不良者、高脂血症患者、脾胃虚弱者、有肺虚咳嗽、虚劳等症者食用。

一般而言,抗浪鱼一年产两次卵,春季繁殖,秋季成熟,次年春季再产一次卵后死亡,在抚仙湖,一年四季都可打捞起2厘米左右的抗浪鱼幼体,说明它们一年四季都在繁殖,其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与此相比,抗浪鱼生长2到3年才成熟,从捕获的情形看,其寿命在5年以上。

抚仙湖抗浪鱼是淡水鱼,见于东亚咸水和淡水中,在中国被誉为美味。体细长,似鲑,无鳞或具细鳞,抗浪鱼可分为小银鱼和大银鱼,其中大抗浪鱼可长到长约七至十厘米,很少长于15公分(6英寸),口大,牙大而尖利,掠食鱼。抗浪鱼因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而得名,其产于长江口,俗称面丈鱼、炮仗鱼、帅鱼、面条鱼、冰鱼、玻璃鱼等,以太湖银鱼为代表。早在明代时松江鲈鱼、黄河鲤鱼、长江鲥鱼,并称中国四大名鱼。

每当春回大地,特别是雨水落地后,抗浪鱼就会从深水中游到岸边浅滩,在石岩礁头上产卵。来时成群结队,铺满浅滩,蔚为壮观,产卵后便游回深水中,看不到一点踪影。它们来去都有规律,这个规律叫"来三去七",即来三天,去七天,至立秋节令后,便渐渐稀少,以至绝迹,要到次年立春节令后再出现。

抗浪鱼体小而细,长3-4寸,形如箭,呈银白色,喜栖于深水鱼洞或沙砾中。抗浪鱼的生活习性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从每年的立春节令至立秋节令这段时间是它的鱼汛期,当地人叫鱼发期。由于抗浪鱼卵是半粘性的,必须附着在沙石、岩礁上,而湖岸才具备这种条件。所以,每当春回大地,特别是雨水落地后,它们便从深水中游到岸边浅滩,在石岩礁头上产卵。来时成群结队,铺满浅滩,蔚为壮观,产卵后便游回深水中,看不到一点踪影。它们来去都有规律,这个规律叫"来三去七",即来三天,去七天,至立秋节令后,便渐渐稀少,以至绝迹,要到次年立春节令后再出现。

每年的3-9月,是抚仙湖特产抗浪鱼捕捞的主要季节。当地渔民用木制的水车从绿树掩映的石洞泉眼里把泉水车出,经过沟道流入湖内,泉水与湖水的温差和流速恰好迎合了争强好胜、喜欢清水的抗浪鱼的生活习性,鱼儿便群集抢水而上,钻人了渔民们预先放置在流水沟道里的竹笼而被捕获、这种捕鱼方法历代沿袭,古老而独特,人们称之为"车水捕鱼"。

鱼汛时节,每个鱼洞每天能捕鱼数百斤。鱼汛高峰时,抗浪鱼会自动成群波向湖岸的浅水区沙石上排卵,渔民就在沿湖岸边的斜坡沙滩开一条1米多宽、数米长、30多厘米深的沙沟,下头直伸湖内,沟里用小石于筑起一道道横格,形如渔民晒鱼用的"篱笆",然后用木制水车在沟的另一头从湖里车水,经沟道再流人湖里(称转水洞)。这时湖里的鱼群就会从沟的另一头沿沙抢水而上,待沟里进人较多的鱼时,立即停止车水,余水从沙石中渗尽,活蹦乱跳的鱼儿就留在沟内束手待擒,这种捕鱼方法称之为“篱笆沟捕鱼”。

抚仙湖沿岸的有些地段,设有沙滩;石壁就直接伸人数米深的水里。为在这样的水中乱石缝内捕鱼,当地人发明了“香把捕鱼”。鱼汛时,渔民在一根木棍上捆上就地采来的"香芝麻"草,将其捆扎成把,插人湖内石缝中,抗浪鱼寻着草的香味钻人香把内而被捕获。

抗浪鱼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为云南特产经济鱼类之一。

2016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抚仙湖抗浪鱼”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抚仙湖抗浪鱼 相关地区

玉溪特产推荐更多>
云南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