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是宿迁市的特产名肴,也称为宿迁黄狗猪头肉、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为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黄德所创,迄今已有接近300年的历史。
黄狗猪头肉与扬州扒烧整猪头齐名,都是北方猪头肉做法的代表。不同的是,扬州的猪头是整形上桌的,而宿迁的猪头肉是切成块烧的,外形上与红烧肉无异。先剔骨选肉,整治干净,再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然后,放到一个直径90多厘米、深1.2米的大锅里净锅上火,先大火、后小火,熬制八个小时。然后,放入姜片、八角、桂皮、等各种调料,再熬制2个小时,就基本完成了。
猪头肉是江苏菜的经典食材。扬州也有类似的猪头肉,但是将整个猪头上桌,很有气势。他们将整个猪头煮制入味以后,将骨头去除上桌,这就是扬州著名的“扒烧整猪头”。猪头肉甜中带咸,味道颇佳。同样是江苏菜,宿迁的猪头肉却是切开煮制的,其制作方法和红烧基本类似,所以宿迁猪头肉也不妨就叫红烧猪头肉。
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黄狗猪头肉肥肉香酥、精肉细嫩、色泽红亮、肥而不腻。
黄狗猪头肉始创于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年),创始人黄德原籍安徽滁洲,时因水患逃难到宿迁,因擅烹饪,先在通岱街(今东大街)南首设摊,后又开了一个小酒馆。黄德为人厚道,烹制的猪头肉价廉味美,生意日渐兴隆。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第三次南巡来到宿迁,他没有惊动当地的官员,而只是和几个贴身侍卫乔装打扮到宿迁城里明察暗访。乾隆一行在城中遗蹓跶闲逛,不知不觉就到了晌午,皇上这时才感觉肚子有点饿了。这时,他们来到宿迁的东大街南首时,只觉得随着轻风飘来一阵阵香味,甚是诱人,于是顺着香味寻去,只见在不远处有一家卖猪头肉的小酒馆。在宫里吃惯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不相信猪头肉会有这么香,他将信将疑地要了一份猪头肉,品尝后连声赞叹,“美哉!美哉!佳肴也!”随之,乾隆吩咐侍卫叫来店家,问道“姓什名谁?”因黄德乳名“大狗”,乡里食客都昵称他“黄狗”,店家随口答道:“客官,小人姓黄名三,人称黄狗。”乾隆一听大笑,深觉有趣,随口吟诗一首:黄狗猪头肉,酥鲜嫩烂香。宫中亦未有,海内应无双。待皇帝走后,黄三才听人说起刚才称赞他猪头肉好吃的客官乃当今圣上。于是,精明的黄三喜不自禁,忙把乾隆爷吃剩的那碗肉汤留了下来,次日兑进新制的猪头肉锅里一起烹制,并把酒馆的招牌改成“黄狗猪头肉馆”。从此,用老汤兑新汤,日复一日,代复一代地传下来,黄狗猪头肉从此便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世代相传。
1、将猪头治净劈开,除去头骨和淋巴肉,切下耳圈、眼圈、猪嘴和猪鼻,另作它用,取净肉切成大块后,放入清水中泡去血水,再放入沸水锅中焯约10分钟,捞出切成3cm见方的块。
2、净锅上火,放入色拉油烧热,投入姜片、蒜仁爆香后,掺入鲜汤并下入猪头肉块,接着倒入甜油和料酒,烧沸后打去浮沫,放入包有八角,桂皮,香叶,丁香的香料袋,盖上锅盖用旺火烧约15分钟,随后调入精盐和糖色,转小火焖约2小时至汤浓肉烂时,调入味精,淋入香油,撒上葱花,即成。
2008年“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被宿迁市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3年度被评选为宿迁首批:“宿迁老字号”,同年被选为“江苏美食十三钗”,为宿迁美食的代表;
中央电视台《舌尖上中国》的姐妹篇《一城一味》栏目也专门把“乾隆老汤•黄狗猪头肉”作为全国城市美食名片进行了录制和播放;
2014年度被评为首届“江苏省当家菜”,获得中国烹饪协会颁发的“中华餐饮名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