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石,又称为长白玉、马鹿玉或长白五彩石,是一种产自中国吉林省长白县马鹿沟附近的特色石材,也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种石材的形成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1.3亿年前,它是由火山碎屑物质经过沉积和后期的热液交代作用而形成的。长白石因其独特的地质背景和美学价值,被列为中国的四大名石之一。
长白石石质细腻致密,温润洁净,坚而不顽。颜色丰富,有绿、黄、青、蓝、深褐、紫红、灰白等,纹理自然流畅,各色混生可形成卷纹、流纹、蟒纹、龟纹、流霞纹等。光泽度较好,多为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数为透明;折射率约1.56~1.60;摩氏硬度约2~2.5度,断口呈贝壳状,密度约为2.0~2.8。
长白石主要形成于距今1.3亿多年前,由火山碎屑物质沉积、交代而成,主要成分有叶蜡石、高岭石、地开石等。部分长白石因局部硅化或含石英构成“石钉”,或含金属矿物构成“铁钉”,而局部受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者会导致质地变软。优质长白石质地脂润,色彩俊俏,纹饰秀丽,柔而易攻,尤以质地纯净、透明度高者(冻石)为佳。
长白石可分为地开石和高岭石两大类。地开石是冻石,颜色俊俏,花纹奇特而美丽,其中偶有透明的晶体石,一侧偶有小米粒大小的铝质结晶沉积分布;无花纹者莹润细腻,颜色纯正。高岭石是彩色印石,花色繁多,纹理多样,构成了难以数记的品种。目前能叫出名字的长白石已逾百种,各具特色,且以透明的晶石和半透明的冻石居多,肌理晶莹、坚韧光洁。其名贵品种包括白墨、长白绿冻、长白灯光冻、长白根、长白兰、地图石、翡翠花斑、高梁红等,一些如蓝天冻、兰花青田、白芙蓉、艾叶绿、虎皮冻等罕见名品也有发现。
长白石是继寿山石、青田石之后新兴的规模较大、品类繁多、适宜作为印章篆刻和工艺雕刻的石料。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将成为长白山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优秀品牌。长白山文化源远流长,其名称在历史上有多次变化;长白山文化丰富多彩,相关的文献典籍、诗词歌赋丰富;长白山文化的民间积淀也较为深厚,长白山区多民族在独特的自然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这些都可为长白石雕刻艺术提供借鉴和推动。
1、感官特色:产品以白山松水、福佑平安等系列题材为主,体现长白山文化特点。以黄、灰等颜色为主,呈透明至微透明,常含有粟粒斑点,可见蜡状和油脂光泽,质地细腻、温润,印面
平整,雕刻精美。
2. 理化指标。摩氏硬度 2.0~3.0,密度 2.50~2.70g/立方厘米,折射率(点测法)1.56~1.60。
一、历史渊源
长白石因产于长白山而得名,长白山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名山,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长白石作为长白山的一种独特矿产,其开采和利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虽然具体的开采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断探索和利用,长白石逐渐被人们发现和利用。
二、民俗文化
长白石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民俗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地居民利用长白石进行雕刻、制作工艺品等,形成了独特的民俗传统。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长白石雕刻作品往往以长白山的自然风光、动物植物等为题材,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展现长白山的独特魅力。
此外,长白石还与当地的民间信仰和习俗紧密相连。在长白朝鲜族自治县,长白石被视为一种吉祥、神圣的石材,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祈福等活动中。当地居民相信,通过佩戴或使用长白石制品,可以祈求平安、健康、幸福等美好愿望的实现。
三、长白石加工技艺
长白石加工技艺是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技艺历史悠久,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长白石加工技艺包括开采、选料、解料、雕刻和抛光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当地的雕刻艺人们通过代代相传的技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将长白石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和艺术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加工工艺
开采→选料→解料→雕刻→抛光。
加工要点:
1. 开采。根据矿山岩层构造,剥离矿带后采用手工作业方式开采。
2. 选料。根据石料本身的颜色、形状、纹理、透明度、瑕疵等特征,选择雕刻产品目标。
3. 解料。按石头纹路走向切割石料,去除杂质、裂纹等瑕疵,形成料坯。
4. 雕刻。琢磨加工料坯至所需形状,根据石材特点雕刻至线条流畅,形态逼真。
5. 抛光。对雕刻好的产品表面进行精细打磨,去除雕刻刀痕,充分显现石材的特质和天然色泽。配合上蜡、过油,增加亮度和光润。
2024年2月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准对“长白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