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盘酱是满族人发明的一种大酱,这种酱多在营盘中食用,所以,被称为“盘酱”。满族传统盘酱酿造技艺,是在吸收融合了宽甸汉族民间大酱制作,朝鲜族的“大酱汤”制作用的豆瓣水酱工艺基础上精致加工而成的,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当时居住宽甸地区的各民族群众,主要以农耕渔猎为主,为了生计,她们用玉米、大豆做主料,用盐、野生五味藤子、藿香草做调料,手工制作的大酱主要用于秋冬季酱制肉食品、黄瓜、萝卜等酱菜制品,而盘酱则用于春季采摘的山野菜,北方人喜爱生吃的蔬菜类“沾酱菜”所用。
制作盘酱是首先烀酱引子,酱引子烀好后,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再烀酱豆。烀酱豆的时间要比做传统东北大酱时间长,一般需要慢火烀4-5天,主要是边烀边焐,为了防止串汽,需要用粗布(一般用做豆腐的过包布)将锅围严,等到将锅内的黄豆焐到黑褐色,出锅杵碎,然后加盐加酱引子,之后进行打耙凉晒,大约二十天后就可以吃了。
盘酱似红糖,色泽暗红,自然无豆瓣,香味扑鼻。
至明末清初时,女真人做酱是以满族盘酱为主。为什么叫盘酱呢?有两种说法,一是由于这种大酱开始多在军队营盘中食用,所以称为“盘酱”。传说努尔哈赤率领女真部落征战过程中,由于长期缺盐,将士们的体力明显下降。于是努尔哈赤想出了解决军中缺盐的办法,他们征战每到一地,都要向女真部落征集豆酱,着急了就打饭包吃,既方便又快捷的大酱就成了军中给养之一;二是由于在做酱过程中,添加用玉米面、黄豆面做成的酱引子到大酱里,接续原来烀好的酱块,故称盘酱。后来随着东北地域封闭的开禁,闯关东人数大量增加,汉族人在原来满族盘酱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一个有别于盘酱的制酱方式,这就是今天我们说的东北大酱。
满族盘酱制作技艺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