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三字,一头系着乡村振兴的千钧重担,一头牵着美好生活的万家灯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擘画发展蓝图,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三位一体发展,精心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这不仅是产业振兴的战略部署,更是共同富裕的民生承诺。
深耕资源禀赋,激活乡土价值
“横看成岭侧成峰”,发展“土特产”需深谙地域之道。青岛崂山区以茶为媒,书写产业富民新篇。拥有“江北第一名茶”美誉的崂山茶,历经六十载风雨,已发展为种植面积达2万亩的支柱产业。在九水河畔的生态茶园,企业负责人刘祥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道,通过二十余年植树育林涵养生态,创新采用生物防治、水肥一体化技术,培育出品质卓然的有机茶,售价较传统茶叶翻倍,让茶农的“钱袋子”鼓了起来。
凸显地域标识,打造特色IP
莱西市另辟蹊径,以“水”为脉培育水产经济。境内61条河流、7万亩宜渔水面化作天然养殖池,2023年试水的“河湖散养”小龙虾、大闸蟹项目已扩展至多个镇街。不同于南方精养模式,莱西利用北方气候特点,让大闸蟹经历更长生长周期,成就独特品质优势。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小龙虾360吨、大闸蟹210吨,产值突破4600万元,奏响乡村振兴的“水产交响曲”。
科技赋能产业,重塑发展动能
在青岛果香天下生态农业基地,一场“豌豆革命”悄然上演。青岛市农科院专家团队创新推出“豌豆+N”复合种植模式,利用豌豆固氮特性改良土壤,降低种植成本,提升果园综合效益。这种模式如同为土地注入“绿色芯片”,让每一寸耕地迸发更大能量。而东营盐碱地上的“苹果突围战”,则通过筛选耐碱砧木品种,破解盐碱地种植难题,让昔日不毛之地结出致富果。
全链协同发力,锻造产业韧性
从田间到舌尖,从产品到品牌,青岛正以全链条思维打造“土特产”升级路径。市政府出台《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见》,设立“种子金”“龙头金”专项基金,培育出5个超十亿元特色农业强镇。通过“链主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构建产加销一体化链条,让“青岛农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六年跻身全国十强。这种“集群作战”模式,不仅让67个名特优新农产品走出青岛,更让乡村振兴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结语
从崂山茶的生态密码,到莱西水产的错季优势;从果园里的科技革命,到全链条的产业跃迁,青岛的“土特产”实践证明:立足乡土资源,强化科技支撑,完善产业链条,就能让“小特产”撬动“大振兴”,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