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肥儿粉

导航菜单

泸州肥儿粉

浏览 409 .喜欢 63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ala
标签: 营养品 保健品
属地:泸州四川

泸州肥儿粉创建于1956年,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婴幼儿补充食品之一,它采用乐捷配方和比善工艺,是泸州的特产、四川的老字号。它的配方是:优质大米、奶粉、潮汕薏米、四川小黄豆、绿豆、扁豆、芡实、鸡内金、葡萄糖、单晶冰糖、食盐、菠菜粉、复合益生元、复合维生素及50年的秘制配方,可以调理内脏发育,健脾益胃,消食助运的功能。

“泸州肥儿粉”根据乳幼儿身体发育迅速、消化机制尚不健全,易发生消化营养紊乱的生理病理特点,选用既是食品、又有药性功能,能健脾益胃,消食助运的大豆、绿豆、苡仁、芡实、酒曲、鸡内金等作为大米的辅料配制为成品。针对婴幼儿口感敏锐,难以配量的特点,本品在工艺上结合传统习惯,对一些配料如黄豆、绿豆等分别采用锅炒、蒸煮等手段,以获得符合婴幼儿饮食习惯的效果。

“肥儿粉”一词最早出现于金元四大家“补土派”代表李东垣的专著《脾胃论》一书中,直到清朝中后期,经著名中医学家叶天士多方论证考究,更完善了李东垣的“肥儿粉”结构特点。这就是“泸州肥儿粉”名称的雏形。“泸州肥儿粉”秉承传统美食文化和中医文化,配方主要有:优质大米、奶粉、潮汕薏苡仁、四川小黄豆、扁豆、芡实、鸡内金等,加上“泸州肥儿粉”50多年的秘制配方,让“泸州肥儿粉”具有调理内脏发育,健脾益胃,消食主运等功能,深受婴幼儿以及中老年人厚爱。

“泸州肥儿粉”中含有的薏苡仁具有利水渗湿等功效,扁豆具有消炎解毒、利喉止痛等功效,芡实具有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等功能,鸡内金具有消积滞、健脾胃等功效,多药共奏补脾肾、健脾胃、防热毒、祛湿邪等功效。通过现代化加工,这些药品在“泸州肥儿粉”中发挥了中医药食补与药疗相结合的神奇功效,让服用者倍感可口,老少皆宜。

泸州肥儿粉不添加防腐剂、香精、色素、麦芽糊精、膨化剂等人工添加剂,执行国家的新标准,赋予产品丰富、全面的营养成分,具有“健脾开胃、均衡调理”功效。

晋代成书的《华阳国志》有夜郎王曾在竹王水的发源地命人作“羹”的记载,夜郎王的历史也过去2000多年了。竹王水是一条即今发源于贵州与四川泸州接壤的山区,然后从泸州的合江县汇入长江的河流。“羹”,泸州方言叫“羹羹”。即用米浆或米粉加水加热熬制成的流质食品。用米浆作羹代乳喂哺婴幼儿或供年老体弱和病患者食用,是中国稻谷产区自古以来的惯用做法。方法是:先将大米用水淘洗后加入水泡涨,然后盛入石臼内用石棒或木棒捣成米浆,再将米浆加热煮熟即可食用。此法适合一次用量较小的一家一户,制作费时费力。但在农耕文明时代,特别是分散居住的农村,历来照此传承。只有在人口稠密之地,食用量较大时,方有先将大米淘洗后干燥,然后用石磨磨成米粉,再将米粉加水加热煮熟成羹后食用。此法较米浆方便,是米浆作坊式生产的结果。

1949年12月,泸州解放,建国之初,失业贫民多,物资匮乏。第一任泸州市魏家街居民委员会主任的闵永祥女士,自发动员一些贫困居民,分别自凑大米,用石磨磨制米粉,以满足嗷嗷待哺的缺奶婴儿。从最初只供应本居委员会附近居民,到开始由人挑担在城内沿街叫卖,人称“米羹羹”。到1956年,产销量每个月已达200多斤。这是“泸州肥儿粉”在泸州创立的雏形。

2008年“泸州肥儿粉”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

泸州肥儿粉 相关地区

泸州特产推荐更多>
四川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