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珐琅

导航菜单

广州珐琅

浏览 501 .喜欢 20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ala
标签: 工艺品
属地:广州广东

广州珐琅,亦称画珐琅,是用粉碎研磨的石英、长石为主要釉料,涂施于加工过的金属制品表面,经干燥、烧制等过程所得到的复合性工艺品。珐琅器根据制作技法分类,主要有掐丝珐琅和画珐琅,前者以景泰蓝为代表,后者则以广州珐琅为代表。

画珐琅是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经过烧制后显色,富有绘画趣味。画珐琅,分为彩绘与单色描绘两种,多画肖像、人物、风景、静物与历史神话、宗教画。除了制做瓶、盒、盘、碗之外,还用于家具、钟表、化妆盒子的嵌件。制作方法是先于红铜胎上涂施白色珐琅釉,入窑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然后以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绘饰图案,再经焙烧而成。

广珐琅以透明珐琅工艺为主,透明珐琅分为软硬两种类型,硬透明珐琅透明度极好,能透出刻在胎层的纹样装饰,透过光线,宛如浮光掠影,此种工艺制作的器物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这种精美的珐琅也深受皇室喜爱,因此成了贡品。然而清末战争四起,手工艺人奔波避难,无传人承续,制作硬透明珐琅工艺现已失传。软透明珐琅则较为常见,主要用在首饰上作点缀装饰。透明珐琅工艺复杂,胎体錾刻花纹,以一层银片贴花打底,再抹上硬透明珐琅,再贴一层金片花纹。高温烧制后,银片花纹在硬透明珐琅下若隐若现,别有趣味,而金片花纹则让器物流光溢彩,优美绝色。

广州画珐琅淡雅、古朴、细致、釉质温润细腻,画面可手绘写实,亦能书法表现。中彩珐琅属国内首创,是新中国成立后广州珐琅工艺的又一发展,将画珐琅工艺天衣无缝地融合在掐丝珐琅工艺里面,恰好填补了两种珐琅之不足。中彩珐琅工艺流程是制胎、掐丝、焊丝后紧接着进行点蓝烧釉、绘画、烧彩、打磨抛光、镀金、烘干等工序。

广珐琅与宫廷制作的珐琅器有一定的区别,前者的胎体较薄,珐琅釉色较浓艳。用开光法进行装饰是广珐琅的显著特点。

广州珐琅制作工艺自清康熙年传入以来,经历了几百年的兴衰。画珐琅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清康熙由广州等港口传入中国,并就地设厂研制。英国人波西尔(S.W.Bushell)在《中国美术》中提到:“中国铜器上之笔绘珐琅,通称曰洋瓷,盖明其技之学自外人也。又名曰广东珐琅,因广东省城为制此瓷中心点也。”

清代画珐琅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兴盛,期间形成广州、北京、苏州三大珐琅生产基地。其中最大产地是广州,不仅有颇具规模的行业作坊,且向内廷输送画珐琅匠人,提供本地生产或进口的珐琅原料及数量庞大的成品。广州画珐琅工艺从鸦片战争开始衰落,民国初年一度兴盛,主要集中在大新路一带,俗谓“烧青”业,分煮釉料、打铜胎、画花三个行当,有200多人从业,产品有瓶、壶、盘、碗、盆等。1958年老艺人许锐洪等18人,组织炭步特种工艺烧青社,恢复珐琅生产,后来政府接收,更名为花县珐琅厂,有员工220多人,其产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珐琅厂进行技术革新,研制出结合了画珐琅与掐丝珐琅技艺特点的新型工艺品——中彩珐琅。

①制作铜胎:按照设计图像尺寸打造铜制胎体。

②烧白釉:在铜胎上涂施一层白色珐琅釉,入炉烧结后,使其表面平滑。

③描绘图案:按照设计线稿,运用黑色珐琅彩点在器表、精细勾勒;再将产品置入炉中经750-800℃烧制,取出冷却后,再清洗产品表面的氧化物。

④依次上色:按照设计色样,按各色的珐琅彩料的熔融温度区别,分别绘制图案、再经焙烧凝固。

2009年,广州珐琅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0年,广州珐琅又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广州珐琅 相关地区

广州特产推荐更多>
广东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