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香云纱

导航菜单

南沙香云纱

浏览 1334 .喜欢 45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yoyoyo
标签: 面料
属地:广州广东

香云纱是采用岭南地区常见植物薯莨的汁液多次浸泡、晒涂于坯纱上,后用珠江三角洲地区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泥覆盖,经反复多次晾晒、水洗、发酵等20多道手工工序制成的纱绸制品。2008年,香云纱染整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香云纱是一种采用植物染料薯莨染色的丝绸面料,生产时必须具备薯莨、河泥、草地和阳光四大要素,因繁复的制作工艺和特殊的丝绸质感,享有“软黄金”美誉。作为典型的岭南沙田水乡,南沙榄核镇拥有以上四大要素,出土的香云纱成品远销四方,多次登上国际时尚大舞台。如今,一片广袤的草地上铺满红褐色绸缎,这一生产香云纱的场景亦成为榄核镇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香云纱以丝绸为胚,它的染整工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用到薯莨、草地、河泥、阳光,由于“三洗九煮十八晒”工艺的特殊性,必须全手工制作,对师傅的熟练度要求较高,具有极高的工艺价值。

香云纱凉爽宜人、易洗快干、色深耐脏、不沾皮肤、轻薄而不易折皱、柔软而富有身骨,一直有贵族面料“软黄金”和“纤维皇后”的美称,是真丝中的极品。寸纱寸金的香云纱,之所以金贵,不仅是因为它的原料是丝绸,更是因为它的染整工艺相当不易。

香云纱的染整纯手工环保植物染,自古仅限珠三角地区方可制作出品质上乘的香云纱,再加上染整过程中不可控的自然天气与复杂的工艺流程,影响着香云纱的产量。不过也正是这份辛苦与莫测,带来了每一块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珍贵布料。

在南沙区榄核镇目前打造了香云纱的四大生产基地,有两个香云纱生产工厂,并有一批手艺精湛的香云纱技艺传承人,十分重视香云纱文化传承与发展。南沙香云纱曾获得“2016年度广东服装行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促进奖”。2020年榄核镇香云纱产量约600万米,远销海外,产值约0.9亿元!

香云纱因其绿色环保的自然本性,与国际时尚潮流不谋而合,如今,它已走出朱门大户,走出名媛闺秀的私家衣橱,走向了T台前沿,成为中外时装界娇宠的美之天使。

工艺独特,数量稀少,制作时间长,穿着滑爽、凉快,具有除菌、驱虫、保健皮肤的功能,被称为软黄金。

香云纱,珠三角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俗称莨纱、云纱,北京人称之为拷纱,作为中国一种最古老的手工植物染色工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榄核镇不过一片滩涂。相传,清康熙十九年(1680),有渔民来此地采蚝,把废土弃于滩涂上,此后,潮涨潮落,不断冲积,滩涂上逐渐分布出形似橄榄核的土堆,联成一片,后人故称此地为“榄核”。往后,此处人口增多,商业发展,又从“榄核圩”变成了“榄核镇”,生产香云纱的历史,一直贯穿其中。  

香云纱制作工艺流程:坯绸准备→薯莨液制备→浸莨水→晒莨→洒莨水→一次封莨水→一次煮绸→二次封莨水→二次煮绸→三次封莨水(俗称“起货”)→过泥→清洗河泥→四次封莨水(俗称“复乌”)→摊雾。

香云纱的特点是以桑蚕土丝为原料,用两广特有植物薯莨的汁水多次浸泡、晒涂于练熟的坯绸上,使织物粘聚一层黄棕色的胶状物质,后用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富含多种矿物质的河涌淤泥覆盖,经反复多次晾晒、水洗、发酵,加工而成。首先将织好的丝绸布料裁剪成20米左右长短,在薯莨汁中浸泡,然后再在矮草坪上晾晒。布料晾干后,重新将面料浸泡在薯莨汁中,然后再晾晒,这个过程多达30-36遍,染的次数越多,布料的颜色就越深。

香云纱在晒莨染布的过程大约需要15天才能完成,加工时,经薯莨的汁水反复多次浸染的织物粘聚一层黄棕色的胶状物质,再拿富含铁质的河泥对其单面涂抹静置60分钟后,放到烈日下曝晒,待泥质中的铁离子和其它生物化学成份与薯莨汁中的鞣酸充分反应,涂泥的一面变成了深咖啡色或黑色其成份就是鞣酸亚铁,没有涂泥的一面呈茶色或棕色,其成份是氧化变性了的鞣酸。清洗脱泥后就成了面黑里黄、油光闪烁的香云纱。

南沙香云纱 相关地区

更多香云纱的相关特产
广州特产推荐更多>
广东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