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手工铜器顾名思义,丽江出产的铜器都是利用纯手工制作,经过数道复杂的工艺流程所生产,丽江手工铜器至今已历史悠久,自丽江纳西族出土汉代时期青铜兵器后,丽江手工铜器制品便一发不可收拾,生产力一度攀升,至清代时期铜器作坊已经遍布城乡,铜器远销川、藏、康等地。
铜器大多以手工制作,工艺精良,款式多样,图案精美,质地坚固,经久耐用,是纳西人家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具。铜器分为红黄两色,显得富丽美观。按纳西族的习俗,每逢女儿出嫁,父母亲都要赠送给女儿一套精美的铜器,包括铜火锅、铜盆、铜桶、铜勺、铜壶等器具,以祝愿新人生活美满,吉祥如意。
纳西族手工制作的铜器可以追溯到汉代前后,但多限于青铜兵器。手工打制民用铜器则在明朝嘉靖年间木氏土司为加强日用品生产及建造寺庙的需要,向中原各地延请制铜工艺人才而传入,并在清代逐渐鼎盛起来,有了杨德和杨浪昌创办的“德荣昌”铜器商号,以及有了杨茂芳、“铜匠杨伍”等制铜技艺高超的执操人才。和善均的先祖和祥、和启瑞、和秉珍、和为杰等直至父亲和积宽曾有幸先后在其门下或在其传人作坊中学徒,及至传到他手中。在这历史的长河中,由于社会变化的原因,传至他父亲和积宽的时候,此项手工制作铜器的手艺已经是后继乏人了。是他父亲和积宽为了抢救传承此项手艺,遂在白沙就地物色了和作良、木占东、和顺文、段绍贤等为首的七八个人,在艰难的条件下促其学徒,历时近 10年,终于有了薪火相传的局面。只是后来,连这样艰难的条件也没有了,这些学徒才无可奈何地“弃艺从农” 去了,最后只剩下他父亲和积宽这个“最后的铜匠”坚持了下来。
如今,他又有了赖以传承下去的徒弟木文宇、李述贤、赵琪军、和田茂。他们仍在丽江白沙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同时在许多难以想象的局面中意想不到地把纳西族传统的制铜工艺传承了下来。
制作精美工艺品,首先需要准备制作工艺品的图形,贴在铜片上按图形的外观剪下,简略捶打出饰品的大致形状,然后用铅托托住和固定需加工的铜片,然后将铜片反向置于砂箱,这时铜片的边缘会留出一定的空隙,当已熔化的铅液注满其中时,溢出的部分即流入周边的空隙中,形成包边的状态,等至铜片冷却后边可以经过铜匠师傅的手工艺制作,铜匠师傅用锤击、錾刻、镌镂等工艺,手工制作工具中有小锤和若干支錾子,錾头有尖、圆、平、月牙形、花瓣形等,工艺品的做工精良与否取决于铜匠的工艺水平,如一些特殊形状则需要焊接,在接口处嵌入焊药,放入炉中加温,在此道环节中需要加倍观察火候,焊药熔化不仅不能伤物体,以及要在火候合适的时候焊接,要求焊药的配料、温度与加温的长短都与焊接质量密切相关,经过焊接后,一个的铜制工艺品便制作完成。
铜制工艺品制作完成后,接下一道工序“点冷锤”和“出色”,成品通常在器物上粘有部分黑点以及杂色,便需将其洗净后出来原本铜色,将红土、盐、水按一定的比例配制成溶液,均匀涂于器物内外后,放进炉火内烤制器物微软时,迅速把整件器物浸泡入冷水中,然后将器物从冷水中拿起,器物便呈现原本同色,是器物还原最真实的铜器色。
“紫铜”在铜类中相对较软,铜匠师傅一般在制作工艺中会用锤子反复捶打,至器物的硬度和亮度增加,而工艺品则需浸泡在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酸醋和盐溶液中4~5天,浸泡好后用木炭粉均匀擦拭,器物便呈现本有铜色,光洁透亮、金黄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