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广州”除精心选料和独特的制作技巧外,还与别有风味的调味品紧密相关,而在众多的调味品中,致美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致美斋对于老广来说,已是那不可磨灭的极致美味。
在广州人的天性里,对正宗“粤味”有着异常执着的讲究。曾有调查发现,将近9成的市民认为,只有那些严守“粤味”的商家,才有资格评为代表羊城的老字号。作为广州城市味道的记忆、粤菜的烹饪基石之一,对纯正“粤味”的坚守,更是致美斋必不可少的灵魂。
到底什么是纯正的“粤味”呢?粤菜文化研究者、旅游产业研究专家劳毅波认为,“生猛新鲜”与“和味可口”是粤菜的两大典型特征。“‘生猛新鲜’的鲜味只有通过各种粤酱的吊牵,才能达到‘和而不杂,味和至香,可口欢吃’的境界。致美斋在这一点功不可没。”货真价实,是致美斋恪守的金科玉律。
老广州们都知道,致美斋酱园真是未到其门,先嗅其香。以前,在致美斋门口正右边,总看见一对石磨在缓缓转动,流出金黄色的麻油和咖啡色的麻酱,散发出阵阵的扑鼻浓香,加上酱油的醇香、猪脚姜的醋香、凉果的甜香,确令行者驻步,路人垂涎。
说起致美斋的来历,要将史书翻到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这一页。起初,致美斋只是一家专卖白粥、油条的小吃店。这里正对城隍庙,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重地。熙熙攘攘的人流里,蕴藏着无穷商机。随着周边小吃店的数目不断增多,商家对调味品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因看中制酱业的发展前景,老板刘氏毅然转行。凭借敏捷的思路和严格的质量把关,致美斋很快就在各大酱园中崭露头角。
“致美斋”的铺名,乃是来自酱园里代代相传的一条古训:“用水致纯,选粮致精,工艺致正,酱品致香,待客致诚,味道致美”。这24字真言,可谓字字珠玑,每句话都蕴藏着一条工艺准则:为保持“用水致纯”,致美斋放弃了水质不稳定的珠江水,不惜耗费人力,自行掘井取水;为保证“选粮致精”,致美斋的选料都经过严格筛选,酱油一色采购北方大豆为原料,甜醋必须选用立秋前的嫩姜为姜胆,而嘉味油榄则非立秋后二十天的增城乌榄不用;为保障“工艺致正”,致美斋不惜重本从全国广纳贤才:京城的麻油师傅、浙江的浙醋师傅、阳江的豆豉师傅、增城的榄角师傅……
致美斋调味品为保持质量和信誉,在选料和制作上,都较为讲究。如小磨麻油一定用饱满纯正的芝麻,添丁甜醋一定选用立秋前的嫩姜作姜胆,嘉味油榄一定选用增城乌榄。操作时严格把好质量关,如“天顶抽”要求味鲜、色浓、体凝、醇香,操作规程一丝不苟。在销售时,致美斋亦很注意产品的广告宣传,一些名牌产品制成后,都打上招牌标志。其用意一为证明正宗产品,二为宣传招牌字号。
致美斋商号始于1608年,因其用料考究、品质上乘,酱料生意日渐兴旺。到了清嘉庆年间,致美斋便成为了我国四大名酱园的杰出代表。致美斋以传统工艺为基础,结合现代科技设备生产的酱油、食醋、调味酱以及蚝油等产品闻名遐迩,目前生产有200多个规格品种。其中,“致美斋广式调味品制作技艺”先后被广州市、广东省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致美斋,缔造了“食在广州”的先决条件,其生产的广式调味品也一直紧紧抓住老广们的胃。但如今物质丰盛,人们嘴巴越吃越刁,保持品质不变之余,致美斋一直致力于与时代接轨。致美斋以集传统、艺术、时尚于一体的新方式,传播老字号品牌声音,焕发新活力,赢取新市场。
此外,致美斋还在积极破壁跨界,将粤菜文化嵌入文旅产业环节。目前,致美斋已与广之旅联名推出了酱料手信,并在广之旅附近设置了网红打卡店。与此同时,致美斋还面临预制菜这片新蓝海。一方面,致美斋积极与食肆合作,专业打造预制菜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