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晨光微露,嵩山少室山脚下薄雾轻绕,登封市大金店镇崔坪村在秋日的清寒中缓缓苏醒。晓云民宿的主人崔建国早已忙碌起来——灶火正旺,小米粥在锅中咕嘟冒泡,蒸笼里飘出红薯与玉米的香甜气息。而院中,一筐筐刚从地里挖出的紫红红薯整齐排列,他正仔细分装、贴标、打包。
	“这些都是客人昨晚订好的,今天一早就要带走。”崔先生擦了擦额头的汗珠,笑着说,“他们上山看红叶前,总要捎几袋红薯回去,说‘不吃崔坪红薯,等于白来一趟嵩山’。”

	一、从“地头土货”到“伴手礼爆款”:一颗红薯的华丽转身
	自10月18日“日出嵩山·红叶漫天”第三届嵩山红叶季启幕以来,嵩山层林尽染,漫山红叶如云似霞,吸引了来自郑州、洛阳、西安乃至北京、上海的大量游客。崔坪村虽小,却因地处少室山门户,成为赏红叶的热门落脚点。村中现有的5家民宿,入住率连续两周超过80%,节假日更是“一房难求”。
	然而,真正让游客流连忘返的,不只是红叶美景,还有那一口软糯香甜的“崔坪红薯”。
	“去年有个郑州的女客人,吃了我们做的烤红薯,眼睛都亮了。”好问山居民宿负责人王丽回忆道,“她当场买了五袋,临走还加了微信,说‘明年红叶季一定再来,顺便多买点红薯送亲戚’。”
	这一口“舌尖上的记忆”,迅速在游客间口口相传。今年,许多游客还未抵达,就在民宿预订时留言:“请帮忙预留红薯!”“能代发快递吗?”“想团购20袋送同事。”
	原本默默无闻的农家土产,摇身一变成为炙手可热的“嵩山伴手礼”。村民们惊喜地发现:红薯不仅能吃,还能“变现”;不仅能卖,还能“溢价”。
	二、“民宿引流—体验留人—特产增收”:农文旅融合的“崔坪模式”
	“以前红薯挖出来,要么自己吃,要么拉到镇上卖,一斤也就一块多。”村民崔大伟感慨道,“现在不一样了,客人住在民宿,吃了饭,尝了红薯,直接在地头扫码付款,一斤能卖到三块五,还不用运、不用囤!”
	这背后,是一条清晰的农文旅融合链条正在成型:
	民宿引流:依托红叶季和嵩山品牌,民宿成为游客聚集的“流量入口”;
	体验留人:游客在民宿享受山居生活,参与挖红薯、烤红薯、做红薯宴等农事体验;
	特产增收:本地农产品借势转化为旅游商品,实现“现采、现尝、现购、现发”。
	2025年,崔坪村红薯种植面积突破600亩,较去年翻了一番,总产量预计超200万公斤。全村近200户农户中,有130余户参与红薯种植,户均因此增收万元以上。崔大伟今年多扩种了3亩,仅红薯一项就多赚了15000元。
	“最关键是省心!”他笑着说,“不愁销路,不压库存,客人来了就买,卖完就种,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一个民宿,带火一方产业”:登封“民宿+”的全域图景
	崔坪村的“红薯经济”,只是登封市探索“民宿+”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登封市依托“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嵩山自然风光和深厚的农耕文化,将民宿经济作为推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
	市政府出台《登封市支持民宿产业发展二十条措施》,从用地保障、金融支持、品牌培育、人才引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扶持;设立“民宿一件事”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审批“一站式”办结;更将民宿产业纳入基层党建“书记项目”,形成“党委引领、部门联动、村社协同”的发展格局。
	如今,登封已构建起以嵩山为核心,大熊山、唐庄、御寨山、中灵山、北高庄等多点协同的“嵩山民宿”产业集群,建成并运营特色民宿400余家,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就业超5000人。
	这些散落在青山绿水间的民宿,不仅是游客的“诗意栖居地”,更成为连接城乡、融合三产的“产业枢纽”:
	在中岳街道北高庄村,依托民宿客群,药食同源的“嵩山黄精”从深山药材变身养生礼品,制成黄精茶、黄精蜜饯,供不应求;
	在告成镇,游客不仅带走鲜薯,更对传统手工红薯粉条产生浓厚兴趣,带动红薯深加工产业链延伸;
	在君召乡,小米、芥丝、山野菜借民宿平台走出大山,成为城市餐桌上的“健康优选”;
	在唐庄镇,石磨豆腐作坊开进民宿院落,游客可亲手参与磨豆、点卤,体验“古法豆腐”的制作乐趣;
	在卢店街道,当地小米因口感醇香,被民宿主推为“返程必带特产”,甚至开发出“小米礼盒”“小米粥套餐”等衍生产品。

	四、从“住下来”到“带回去”:土特产的价值跃升之路
	嵩山民宿的兴起,不仅改变了游客的消费方式,更重塑了农产品的价值链条。
	过去,农产品从田间到市场,需经历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重环节,农民收益微薄。如今,通过“民宿直供”“地头直采”“线上代发”等模式,农产品实现了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零距离对接。
	更重要的是,这些土特产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它们不再只是食物,而是“嵩山记忆”的载体,是“山居生活”的延续,是“返程行李”中最温暖的部分。
	“我们卖的不只是红薯,是嵩山的味道,是秋天的记忆。”崔建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