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谷特产网
导航菜单

高原“土疙瘩”变身“金疙瘩”,一颗芫根托起的共富梦

时间:2025-11-03 来源:

清晨六点,那曲市索县若达乡斯定卡村还笼罩在薄雾之中,远处的雪山在晨光中泛着银白的光。嘎松扎西已经早早起床,推开木门,迎面扑来的是高原特有的清冽空气。他快步走向院中,看着昨夜铺满地面的紫红芫根——经过一夜寒露的浸润,它们在初升的阳光下泛着温润如玉的光泽,仿佛大地捧出的珍宝。
 
“今年的芫根长得好啊!”他蹲下身,轻轻捧起一块饱满的块茎,指尖摩挲着那粗糙却坚实的表皮,脸上漾开笑意。这片土地,这片阳光,这些沉默生长的“土疙瘩”,曾是他童年记忆里最寻常不过的存在。谁能想到,几十年后,它们竟成了撬动全村命运的支点?
 
一、从“喂牲口”到“金疙瘩”:一颗芫根的价值觉醒
 
芫根,学名芜菁甘蓝,在青藏高原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它耐寒、耐贫瘠,是高原农牧民在严酷自然条件下赖以生存的重要作物之一。在过去,芫根是“救命粮”——冬天缺菜时挖出来炖羊肉,叶子晒干后留作饲料,块茎吃不完就喂牛羊。
 
“小时候家里穷,饭桌上能有一碗芫根汤,就算改善生活了。”嘎松扎西回忆道。那时的芫根,没人把它当“商品”,更没人想过它能带来收入。
 
转机出现在十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嘎松扎西在拉萨探亲时,发现一家藏餐馆的菜单上竟有“芫根炖羊肉”这道菜,售价不菲。“城里人居然爱吃这个?”他心头一震。回来后,他开始琢磨:能不能把家乡的芫根做成可以卖的商品?
 
他翻出祖母留下的老笔记,上面记录着传统的芫根加工方法:先晒干去皮,再煮熟切片,最后复晒成干。但这种粗加工的产品易碎、不易保存,难以走出大山。嘎松扎西决心改良工艺。他反复试验,最终总结出一套“六道古法精制工艺”:晒干锁鲜、清水净泥、文火慢煮、手工切块、石磨打碎、二次晾晒。每一步都保留传统风味,又兼顾现代食品的卫生与耐储要求。
 
2018年,第一批发往拉萨的真空包装芫根干成功售罄。一盒净重200克的精品芫根,定价49元,被餐厅当作特色食材采购。嘎松扎西笑了:“‘土疙瘩’也能变成‘金疙瘩’!”
 
二、父子接力:从家庭作坊到现代企业
 
随着订单增多,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已难以为继。嘎松扎西的儿子次仁达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位毕业于西藏大学的大学生,原本有机会留在拉萨工作,但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
 
“爸一个人干太累了,而且要想做大,必须走产业化路子。”在县里“大学生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2020年,次仁达瓦注册成立了西藏索县斯定卡实业有限公司,并申请了商标“斯定卡·雪域珍味”。
 
公司成立后,迅速构建起“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公司负责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和电商运营;村内成立芫根种植合作社,统一技术标准;农户按订单种植,公司保底收购。
 
他们还延伸产品线,开发出芫根酱、芫根脆片、芫根茶等深加工产品,并将当地特产辣椒粉、野生葱花、高原蜂蜜等纳入产品矩阵,打造“索县山珍礼盒”。
 
“我们不做快消品,要做有故事、有温度的高原味道。”次仁达瓦说。他们在抖音、拼多多、京东等平台开设旗舰店,拍摄短视频讲述芫根的种植、加工过程,展示斯定卡村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短短三年,线上月销售额从最初的几千元攀升至超30万元,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
 
三、共富之路:让每家每户都搭上“顺风车”
 
“一个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的富。”这是嘎松扎西常挂在嘴边的话。他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带动”。
 
从2021年起,他主动向全村农户敞开收购大门。无论多少,只要符合标准,一律现金结算。村民扎西次仁种了半亩芫根,往年最多卖两千多元,去年卖给公司收入近万元。“现在连老人小孩都抢着种!”他笑着说。
 
为了提升品质,嘎松扎西还请来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的专家,为村民开展种植培训,推广有机种植、轮作休耕等生态农业模式。如今,斯定卡村的芫根种植面积从原来的几十亩扩大到300多亩,参与农户达68户,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
 
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流。95后姑娘卓玛央宗辞去拉萨的酒店工作,回村担任公司电商客服;退伍军人平措创办了物流配送队,专门负责农特产品外运;还有两名大学生正在筹备建设小型冷链仓储中心……
 
四、希望的田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满斯定卡村的山坡。嘎松扎西站在自家屋顶,望着远处正在晾晒的芫根,像一片片铺展的红云。他手中拿着一本泛黄的家谱,上面记载着祖辈种植芫根的口诀:“三月种,六月收,七月晒,八月藏。”
 
“这些老规矩不能丢。”他说,“但我们也得学会用手机卖货,用快递发货。”
 
这正是斯定卡村的缩影——一个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从容行走的高原村落。他们没有盲目追求工业化,而是以文化为根、以生态为本、以创新为翼,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索县县委、县政府也将“斯定卡模式”列为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典型案例,在全县推广“一村一品”战略。县里投入资金修建了乡村公路、电商服务站和农产品检测中心,为更多“土特产”出山铺平道路。
 
尾声:一粒种子的远行
 
深夜,一车满载“雪域珍味”礼盒的货车缓缓驶出斯定卡村。车厢里,是3万斤湿芫根转化而成的精品干货,它们将跨越千山万水,抵达城市的餐桌。
 
而在村口,嘎松扎西点燃了一炷藏香,轻声祈祷:“愿这来自高原的味道,能温暖更多人的心。”
 
这不仅仅是一次发货,更是一场关于希望的远行。一颗小小的芫根,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梦想、一个村庄的蜕变,也映照出中国广袤乡村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用智慧与汗水,将脚下的土地变为通往幸福的沃野。
 
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会有更多人知道——在西藏那曲的群山之间,有一个叫斯定卡的小村庄,那里的人们,用一颗“土疙瘩”,种出了属于他们的金色年华。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