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岭南,142万亩荔枝林宛如金色浪潮,肆意漫卷山野,嫩黄的花蕊缀满枝头,似繁星点点,昭示着丰收的希望。今年,茂名全市早、中、晚熟荔枝品种全面实现高成花率,丰收之景已隐约可见。

政策领航,产业升级谱新篇
去年年初,茂名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如同一座明亮的灯塔,为茂名农业发展指明方向,提出深入实施“荔枝之乡”提升行动,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答好“产业、保鲜、文化”三张答卷,让“荔枝之乡”的金字招牌愈发闪耀。
一年来,茂名以荔枝主产区高州为主战场,全力推进“荔枝之乡”提升行动,推动荔枝全产业链产值超120亿元。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引领与科技的有力赋能。茂名从全产业链发展、保鲜技术提升到文化内涵挖掘,全方位发力,让“土特产”成功蜕变为“金产业”,书写着农业发展的生动篇章。
精筑全链,产业强牌展实力
茂名荔枝产业发展入选全国学用“千万工程”经验典型案例拟推介名单,成为乡村产业类别中唯一的广东案例,这份“成绩单”含金量十足。千年“小特产”变身“致富果”和“摇钱树”,产业赋能与深耕创新是关键。
柏桥村引导种植、销售、技术等多方力量联合成立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构建起“龙头企业 + 专业合作社 + 专业户 + 农户”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为周边3000多户果农提供全方位服务,让村民收成有分红、务工有报酬,人均年收入达到5.3万元。龙头企业广药王老吉的入驻,更是为荔枝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其先进的荔枝榨汁生产线推出20多个荔枝饮品,带动众多荔枝加工企业成长,将荔枝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提高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在“五棵树一条鱼”产业集群不断壮大的基础上,电白沉香、化橘红等特色农产品也迎来新机遇,越来越多的茂名优质农产品走向世界货架。
“信”字号公用品牌成为推动土特产走向更广阔市场的有力引擎。茂名以实施“百千万工程”为牵引,运用信用改革赋能品牌建设,建立“两标一码一证一单”溯源体系,制定多项产品标准,授权50个品牌产品,“信”字号产品销量普遍比非认证产品高50%以上,让乡村“土资源”真正转变为“金产业”。
智启创新,科技王牌添动力
在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产业园,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和果实糖分含量,智慧农业模式将优质果率提升至85%;在分界镇“龙眼坊”文旅综合体,游客体验VR采摘,“电商 + 定制 + 文旅”模式缩短了农产品从“枝头”到“舌尖”的距离。

茂名持续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对“科技兴农”的探索从未停止。日前,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人工智能大模型DeepSeek的本地化部署,实现荔枝生产管理“AI精准指导”和“数据驱动决策”,病虫害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5%。同时,茂名积极推进国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支持园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研究,推动引进高层次创新团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认定了众多农产品相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化橘红为例,已开发多个领域系列产品,取得多项专利技术,打造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加快提升产业链数字化水平,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农文旅融,文化名牌绽魅力
农产品要实现从“山货”到“尖货”的转变,文化牌是关键一环。茂名从年初在北京举行推介会,展示荔枝深加工产品,到连续多年举办赏花探蜜活动,让乡村多元价值迸发,以荔枝文化扩大产业市场,赋能乡村振兴。
当前,茂名市正加快升级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打造“荔枝之乡”会客厅,与周边景点实现互联,促进“交农文旅商”融合发展。化橘红作为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大放异彩。去年8月,化橘红药食同源被国家正式批复,产业发展迎来“春天”。在2024年广东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上,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化橘红的悠久历史和卓越品质,提升其品牌价值和市场影响力。持续开展的一系列“化橘红 +”活动,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喜爱化橘红。
四月岭南,荔枝飘香。茂名以政策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科技为动力,以文化为灵魂,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荔枝产业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未来必将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