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青稞酒,源自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这里素有“彩虹之乡”的美誉。此酒以当地特产的优质青稞为原料,采用传统酿造工艺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精制而成。2007年12月“青海互助青稞酒“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质量技术要求主要依据《地理标志产品 互助青稞酒(GB/T 19331-2007)》,具体内容如下:

一、原料要求
青稞:采用青藏高原无污染地区的青稞,容重在 730g/L 以上,水分不超过 14.0%,杂质不超过 1.5%,颗粒饱满、色泽正常、无霉烂变质、无虫蛀、无异味及夹杂物。
水:采用保护区内的水,水质应符合 GB 5749 的规定,水发源于海拔 6000 米以上的祁连山系冰雪融水,经地下潜流,层层过滤,富含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
大曲:采用青稞、豌豆为原料,制成中高温槐瓤曲和中低温白霜满天星曲,双曲并用。大曲应贮存 3 个月以上方可使用,感官上要求曲香扑鼻,味浓纯正,皮薄心熟,色正泡气,色泽灰白色,上霉均匀,无裂口,断面有泡气,香味正,色泽正,皮张薄。
二、工艺要求
采用 “清蒸清烧四次清” 传统酿造工艺,具体流程如下:
润料:用水湿润青稞,用水量控制在粮食重量的 38%-42%,润好的青稞原料放置 16-18 个小时。
装甑蒸料:在甑篦上均匀撒上一层 1 厘米厚的糠皮,再将润好的青稞用簸箕一层层撒入,做到轻、匀、薄、松、准、平,压住蒸汽,大火蒸 30 分钟。
降温加曲:将清蒸后的青稞原料平铺到晾床上,降温至 30 度,先后加入大曲和糠皮,每 3 吨原粮加 300 公斤大曲和最多 90 公斤糠皮。
入窖发酵:混合好的原料温度在 14-18 度时送入花岗岩窖池发酵,发酵周期不低于 30 天,专人压窖和踩窖。
蒸馏出酒:往甑锅中倒入黄水,甑篦上撒糠皮,再把酒醅均匀撒入,蒸馏出大楂酒。之后酒醅依次形成二楂酒、三楂酒、四楂酒的原料,经发酵、蒸馏出酒,各次发酵温度和周期不同。
陈酿调配:蒸馏出的原酒贮存到收酒罐,经感官品评和机器检测划分等级,在陶罐、不锈钢大酒罐中陈放 3 年及以上,形成调味基酒,再按比例混合各类基酒成为产品酒。
三、质量特点
感官要求
色泽和外观: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
香气:清香纯正,具有青稞酒特有的香气。
口味:入口绵柔,醇厚爽净,酒体协调,余味悠长。
理化指标
高度酒:酒精度为 45% vol-68% vol,总酸(以乙酸计)/(g/L) ≥0.8,总酯(以乙酸乙酯计)/(g/L) ≥2.5,己酸乙酯 /(g/L) ≤0.3。
低度酒:酒精度为 32% vol-44% vol,总酸(以乙酸计)/(g/L) ≥0.8,总酯(以乙酸乙酯计)/(g/L) ≥2.0,己酸乙酯 /(g/L) ≤0.4。
综上所述,互助青稞酒的质量技术要求涵盖了酿造原料、酿造环境、生产工艺、感官与理化要求以及质量管理与检测等多个方面。这些要求共同构成了互助青稞酒独特且高品质的产品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