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虎奶菇是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特产,因形似虎爪且奶香浓郁而得名。其肉质肥厚,口感脆嫩,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多糖等活性物质。栽培历史悠久,采用独特工艺,确保品质上乘。鲜菇耐煮,干菇汤色琥珀,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是临川区的一张美食名片。临川虎奶菇的质量技术要求涵盖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生产规范及产品标准等多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一、品种选育要求
菌种来源
选用人工从野生虎奶菇中选育出来并经过提纯复壮而得到的虎奶 - 1 号。该品种具有抗高温、抗病虫害、高产、品质优良等特点。
菌种纯度
菌种需经严格筛选和检测,避免杂菌污染,保证菌丝活力与生长一致性。

二、栽培技术规范
基质配比
栽培基质以木屑、棉籽壳、麸皮为主,辅以适量矿物质元素,要求原料新鲜、无霉变,配比符合地方标准DB36/T 1423—2021要求。
环境控制
温湿度:菌丝体生长期温度控制在28–32℃,子实体形成期温度25–30℃,湿度保持85–95%。
光照与通风:子实体发育期需散射光,每日通风2–3次,避免CO₂积累。
产地环境
土壤:临川虎奶菇适宜种植于能排能灌的细沙粘土和含腐殖酸丰富的红壤菜园土,产地土壤 pH 在 6.2-7.1 之间。
水源:灌溉用水为清洁的地下井水,无色、无臭、甘凉。
气候:临川区属亚热带湿润季节气候,年平均气温 17.8℃,年降雨量为 1698 毫米,无霜期达 275 天,相对湿度达 83%。
三、生产管理标准
统一供种:菌种由合作社专门的制种点统一提供,保证各级菌种的质量。
统一采用生产原辅材料:配方根据野生虎奶菇生长特性配制,安全、无污染,有利环境保护和保持产品质量。
制种发菌技术:栽培料配方统一,拌料统一使用 10 米以下洁净的井水,含水量保持 60% 左右,袋料灭菌统一采用高温蒸煮,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接种在专门的无菌室(箱)中进行。
大田出菇管理技术:选择适宜的大田覆土出菇,覆盖的土壤要经追用农家肥发酵后使用。喷水催蕾出菇统一使用地下井水,每潮菇采摘后,停止 3 天左右进行养菌,再行喷水出菇。
病虫害防治技术:菌种制备、菌袋生产、接种等环节的灭菌,全部采用物理方法,不使用农药和其它化学制剂。主要采用物理及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鼠害、杂菌污染和虫害。
品种采摘技术:商品种菇长到八成熟时为最佳采收时间,菇体浅黄至灰白色,菇盖厚实,无白边,菌褶还留有少许菌膜为宜。采收时手握菌柄,轻旋使菇与菌棒分离,采收后剔除泥沙,用利刃削去土下菌柄,按大小厚薄分级包装。若烘制干品则用刀剪分离盖、柄,分别干制,按品质分级包装。
生产记录要求:做好菌种鉴定、制袋、发菌、出菇、采收、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的监理工作,认真做好记录和数据收集整理。
四、质量特色
外观:鲜菇颜色为浅黄到浅白色,菌盖 6-18 厘米,菌柄长 6-10 厘米,菇厚而肉实。干品浅黑至黄灰色。
口感:耐煮,富弹性,外形饱满丰润,食之脆嫩鲜香,不留残渣,汤料琥珀色,食之满口留香。
营养成分:每 100 克干品含粗蛋白 15.3-21.9 克,粗纤维 4.27-6.9 克,灰分 4.1-5.8 克,水分 10.6-11.8 克。
五、加工与储运规范
加工工艺
鲜菇采收后需及时清洗、分级,干制品采用低温干燥技术(≤45℃),保留活性成分。
储存运输
储存环境需避光、防潮,温度≤15℃;运输过程避免挤压,采用冷链或防震包装。
六、技术监督与认证
所有生产环节需依据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系列)执行,并通过第三方质量检测认证,确保产品符合出口标准。
七、专用标志使用
本地域范围内的临川虎奶菇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临川虎奶菇地理标志,须向抚州市临川金山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提出申请,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 “临川虎奶菇” 名称和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