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思沙糕

导航菜单

上思沙糕

浏览 11278 .喜欢 261
喜欢一下
发布:yaya
标签: 零食 糕点
属地:上思防城港广西

上思沙糕,据传,自宋代狄青远征广南始,当地的土人即制作沙糕作为干粮,供官兵们食用。是广西桂西南一带的壮族传统糕点,是壮乡农家逢年过节必备的糕点。《上思县志》记载:“沙糕香甜松软,是县内土特产。解放前,以上思县城北门周必品及昌墩圩制的沙糕最佳。”

上思沙糕就是俗称的年糕,春节吃沙糕是十万大山北麓人的传统习俗。沙糕早期是年夜里用来祭神及供奉祖先的,后来渐渐成为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必备的礼品。

上思沙糕的原料是糯米、糖、花生油、芝麻、黄豆或绿豆。

有做三层的、五层的。一般白、黄、黑三种颜色,白色是糯米、黄色是黄豆、黑色是芝麻,白、黄两色象征金银。

沙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象征孩子一年比一年高大。

古有诗云:“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沙糕皮薄馅厚油润、层次分明大方、色泽鲜艳美观、香甜酥软爽口、整块拿着不散、久藏不霉、食而不腻、营养丰富,春节吃沙糕还有强身健体祛病的功效。

每年腊月中下旬,无论是县城还是山村的妇女,都开始忙碌起来,用本乡本土的香糯浸水沥干,用慢火炒熟;还炒黄豆或绿豆。第二天,拿去粉碎,过去,是用石磨来磨,自从山村有了机械化后,粉碎机已经代替了石磨。磨来的米粉、豆粉放在布袋里,让它自然受潮,大约一个星期后,可以做沙糕。有的人急着要做,就人工润粉,有用甘蔗、萝卜放进米粉里润的;也有用沙子放在粉袋外面润的。

小时候,每年的大年初一,村子里的大人都做沙糕。早上起来煮糖,把芝麻洗干净炒熟舂粹。糖放凉了,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做沙糕。先把沙糕架摆放在木板上,洒上一些糯米粉;把做皮和馅的糯米粉分开。做皮的是糯米粉加糖,做馅的是糯米粉、芝麻、黄豆或绿豆加糖。如果做五层的就把芝麻和黄豆分开,其中芝麻分两份。搓沙糕开始了:先加糖和花生油到糯米粉里搓第一层皮,糕粉要湿润,揉搓要细腻;接着搓第二层芝麻,中间的那层是黄豆,紧接着是芝麻,最上面的那层是皮。每放一层到沙糕架里,技术熟练的老妈子,都用做沙糕的“压子”,把粉推平,最后一层才轻压、推磨平。压好了,眼明手快的年轻人又用直尺和锋利的薄菜刀将沙糕切块,洒上糯米粉。沙糕做好了,脱去架子,留下一些品尝,其他的包成一封封保存。

大人先拿沙糕供奉祖先,接着给嘴馋的小孩吃,而乖巧的小孩总是捧着沙糕去给老人先吃,还给老人拜个早年,每当这时候老人都会给小孩一个小红包。

十万大山的壮族人,正月初二开始走亲戚,做母亲的总是带着孩子,拿着沙糕去外婆家,外叔公外叔婆等亲戚,每家给一封沙糕。贺词“祝新年高升发财”寓意在沙糕里,沙糕到祝福到。回来时他们每家也回赠一个大粽子。在困难时期,一小担子沙糕去,就得一大担粽子回来,何等的快乐!小红的亲外婆是汉族的,干外婆是壮族的。每年她妈只带她去干外婆家,春节期间很少去亲外婆家。因为,当地的汉族,一般春节期间对女儿带来的沙糕没有回赠礼物的习俗。村子里还有一句老话:“娶媳妇要娶壮族的,嫁女儿要嫁汉族的”。

每年到外地读书和工作的人们,都带很多上思沙糕去给同学、朋友品尝,大家吃了总希望第二年还能吃到。

沙糕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人们不但春节期间做,平日里喜迁新居、结婚等喜事,也做沙糕,办喜事做的沙糕,馅里面还添加有红色。县城的市场上,常年有沙糕出售。原来每年春节,我们家也自己做沙糕,那是在一个亲戚的指导下才会做好吃的,现在她随孩子去外地了,我们只好拿原料去给别人加工。

要想制作出不油腻、不沾牙的优质沙糕,除了选用上好的原料,制作过程也必须非常讲究。妙姐在制作沙糕上,坚持最大程度上的手工制作,原汁原味,加上选用上思优质香糯,出来的沙糕细腻不沾喉、不起沙、无糖块,久放仍柔软有劲道。

步骤:

1.香糯浸泡、沥干,然后慢火加陈皮八角炒熟,对火候以及翻炒技术要求极高;

2.炒馅料,主要用到黄豆/绿豆;

3.机器粉碎,传统使用的是石墨,因效率低,如今已很少用到;

4.磨好的粉静置一段时间,吸收空气中的水分;

5.煮糖,熬糖浆,过程中一直不停的搅拌,直到冷却,否则会有结块,影响口感。这个过程对技术要求极高。妙姐独特的秘方,会根据粘稠度不同,甜度不同添加多种糖;

6.手工搓沙糕;

7.手工压平,压沙糕的模具是定做的,也很讲究手艺;

手工切沙糕,既要切开,但是底下的皮又不能完全切掉;

8. 最后是包装,沙糕的内包装,沿用传统的红纸包装,虽不华丽,但简单朴实,再加上自己设计的“妙姐沙糕”的手提礼盒的外包装,基本就完成了。

上思沙糕 相关地区

更多沙糕的相关特产
上思特产推荐更多>
防城港特产推荐更多>
广西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