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绘画艺术在很久以前就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其代表就是卓越、优美而庄严的古印度壁画艺术,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阿旃陀石窟壁画。
阿旃陀石窟壁画被认为是印度壁画的重要代表,壁画中除了佛教题材外,还出现大量世俗化的场面,比如描绘的大量风姿卓越、体态优雅的妇女形象。阿旃陀的洞窟中保存了现存于世的印度绘画,这里是目前所知道的印度绘画的最早源头,也是佛教壁画的灵感来源。
阿旃陀石窟壁画并不是在很短的时间完成的,大略可以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壁画艺术构图多为横幅形,线条柔和朴素、风格大胆豪放。壁画的内容大多是宣扬小乘佛教为主,色彩暗淡造型拘谨。如第十窟中的六牙白象本生图和朝拜菩提树等画面。中期的壁画产生在笈多王朝文化艺术的全盛时期,注重人物的神情意态和深邃意境的表达,画面布局和谐繁密、紧凑壮阔,作风沉着练达。这时期的作品主要是宗教性的,关于佛陀的故事占了其中大部分的篇幅。运用流畅洗练的线条和采用凹凸晕染法的方法,塑造出肌肤光滑圆润、体态匀称,还运用透视的方法增加人物的立体感。画面清新明快,把“悲悯”和“柔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如释迦摩尼的诞生、尸毗王本生图和降魔灭妖图等。这些壁画,将人人带入人的精神领域,如一颗璀璨的群星,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之光。晚期的壁画是阿旃陀石窟壁画的最佳作品,这时期的壁画艺术已经达到完善的地步。注重整体感觉,构图宽宏,线条稳重讲究透视效果,人物的立体感增强,衣饰华丽多彩。
壁画,即是早新抹的泥灰还没有干时在上面绘画的艺术,在印度阿旃陀洞窟的墙壁达到了完美的地步。同发现敦煌石窟的经历相似,建造于公元前1世纪到7世纪若干时期的阿旃陀洞窟,自从佛教衰颓以后,在历史的尘封中隐藏了还几个时期,周围布满了野草,只有蛇虫鼠蚁在这几个世纪里聆听佛的教诲。1819年,欧洲人闯进了印度,无意中发现了这座人类艺术的宝库。尽管经历了种种磨难,阿旃陀洞窟中的壁画大部分被损毁了,但是仍有一些作品留下来,也足以显示古印度佛教壁画的艺术成就。例如第一号洞窟的一面墙壁上画了一幅菩提萨垂的图像,他是一位佛教圣者,本来可以达到涅槃成佛的境界,却仍愿意在头一次胎救助世人的活佛;在十七号洞窟里还有一幅被毁坏了一半的图像,画着毗湿奴带着他的随从从天而降,去参加佛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此外,还有一些描写佛陀青年时候出家修行的图画,只是艺术有点差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