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竖琴来自缅甸,是古代箜篌的一种,俗称弯琴,它是受世界各国音乐学者所瞩目的一种古代竖琴,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经过阿拉伯、伊朗、印度传入东南亚各国。目前,其他地方都已失传,只有缅甸得以保存,并在近千年的发展史中积累了大量的乐曲和复杂的演技,被缅甸人民冠以“乐器之王”的美称。如今,在缅甸音乐艺术史上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弯琴,又称缅甸竖琴,在缅甸被誉为乐器之王。它的共鸣体呈船形,用青龙木挖空后制成,上蒙一块红色鹿皮,中间有一系弦板,前端下部有一手把,琴尾隆起部分称做猴头。从琴体伸出一细长的弓形琴颈,顶端有一菩提叶纹饰,颈上用红绳将弦系紧,每根绳下都悬挂着红穗子,可将弦上下移动来调整音高。最初弯琴仅有7弦,后发展至13至14弦,现最多有16弦。弯琴的音色古雅轻柔,具有细腻的表现力,是古典歌曲的主要伴奏乐器,同时也可以用来独奏,经过千余年的发展,弯琴积累了丰富的曲目并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演奏技巧。
弯琴由船形共鸣箱和琴颈两大部分组成,整个琴体鋈金饰彩,雍容华贵,其造型宛如一只体态优雅的天鹅。弯琴为单轭弧杆,张有13-16根尼龙弦,琴弦直接缚在框项上而不用琴轸,并用固定琴弦的鲜艳流苏调节以适应调式音高的变化;琴颈顶端是榕叶形琴头,共鸣箱上部与两侧蒙有鹿皮,鹿皮上开有4个仙女孔,据说这样可以企盼神灵依附于琴上。
弯琴的音色清新雅致,娓娓动听。演奏弯琴的大师过去被冠以“天上的音乐家”的称号。在缅甸,不仅是音乐家会演奏弯琴,广大的知识分子又都以会演奏,欣赏弯琴音乐为自己必需的文化修养。而且弯琴的音乐特点、音色影响了缅甸整体器乐风格。
它的外形很美,高高耸起的弯曲琴颈顶端的金叶是菩提树叶的象征,它的共鸣体是用一块木头雕成的,形状像一条船,上面蒙上一块红色的鹿皮,四周饰以金色的波浪形花纹,再加上飘舞在琴颈上的红色饰带和穗子,使这件乐器显得十分雍容华贵,精致典雅。它最早的用途是为歌唱伴奏。现在常独奏,或与其他乐器合奏。弯琴的音色清新雅致,娓娓动听。演奏弯琴的大师过去被冠以“天上的音乐家”的称号。
全名称为缅甸桑高(saunggauk),俗称弯琴,中国史籍称凤首箜篌或竖空篌。缅甸蒲甘时期(1044年-1287年的佛教寺庙里绘有弯琴的早期图像;阿瓦王朝时期(1364年-1555年)的壁画中亦绘有十一弦弯琴的造型。贡榜王朝时期(1752年一1885年)的大音乐家缪瓦迪·翁齐·吴萨(MyawadiWunciUSa)将弦数从7根增至13根。吴貌貌齐(Deiwa Einda U Maun MaunCi1855-1933年)是最后一位宫廷弯琴手,他给弯琴又添加了一根高音弦。当代的弯琴手已经开始使用十六弦弯琴了。
其实弯琴本来不是缅甸乐器,它起源于古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经过阿拉伯、伊朗、印度、(或印尼)传入缅甸,但其他地方都已失传,只有在缅甸得以保存,并得到了发展,这是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乐器的一件活化石。今天弯琴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仍然十分活跃,有时还与小提琴和围鼓合奏,既保持自已的风格,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