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金发粑闻名遐迩,产于织金县城“九对头”(地名)。织金发粑制作方法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门非常讲究的手艺。大米决定着发粑味道的基调,织金发粑选用的是精白的本地粘米作为原料,用龙潭泉水反复冲洗干净后,再放在清水中浸泡3至6个小时。待米粒泡胀后,滤水把湿米磨成米浆。再将米浆过滤除去颗粒物,加上白糖,发酵,搅拌搅匀后倒入特制的蒸笼内,待蒸锅里的水烧开后将蒸笼放入,盖上锅盖,旺火蒸40分钟左右,就可取出切成小块便可食用。
洁白如银的糕面上撒有白芝麻,侧面可以看见密密麻麻的小孔,刚出炉的发粑犹如发起来的棉花糖般,松软柔韧,咬上一口,甜甜绵绵很有韧性,清香扑鼻,令人回味。发粑放冷后口感则更加柔韧,可谓冷热皆宜。
黄粑是黔西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特色美食,久负盛名,远销省内外。黄糕粑是走亲访友、家人团聚、过年过节的必备标志性食品,是用黄粑叶包装成型的,苗寨里做得大,大体呈圆柱型,比一般人的手臂都粗,如同灰碱粑的大小。由于食用时的形状酷似糕点,粑片呈金黄色,故得名黄糕粑。
黄粑的传说便“接驳”在这场战役的某一天:蜀军正埋锅造饭,突然探子来报,说有蛮军临阵。诸葛亮一听,顾不上军士饭还没吃,便下令立即出战,在打退了敌军后,他又下令乘势穷追蛮军上百余里。这一追,急坏了军中的火头军:粮草本就欠缺,部队久久不归,煮着的豆汁和米饭眼看就要浪费了。诸葛亮得知后,只好命将士把未用的豆汁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制以避免变质。
当你好奇地剥开那充满神秘色彩,滴满娥皇文英斑斑泪痕的黄粑叶,用刀切下片金色的粑片时,你不得不惊讶地瞪大了眼,那嵌在椭圆粑片中无数如露珠般晶莹剔透的宝石,竟会是熟透的糯米,那濯眠的金黄,带着黄粑叶特有的清香,则不仅使你胃口大开,而且如一首好诗令你沉迷。
随后当你叹赏不已地轻拈一片黄糕粑,慢慢入送入口中,细细品味时,你会立即感受到那醇厚的甜糯和你从未体验过的风味,简直是一篇乡土散文,令你陶醉。那越嚼越浓的“家乡特色”从此永远征服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