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位于西安周至县的陕西杨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里,生产线上一刻不停。分选包装一体机上,翻滚着的猕猴桃根据个头大小被有序筛入不同分拣线,在彩色和红外镜头下做“全身CT”,颜色、果型、瑕疵一目了然,糖度、成熟度、皮下受损情况也被准确识别,按照不同指标自动分为28个等级后装箱,发往全国各地。
“除自建基地外,我们与合作社和农户合作种植销售,在40多个一二线城市设置了经销商,每年能卖出2万多吨猕猴桃。”公司总经理杨选龙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周至年产猕猴桃鲜果57万吨,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左右。
然而,周至猕猴桃的发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当地不少村民以种苹果为生,但因气候地理条件不匹配、市场同质化竞争严重,苹果始终卖不上价。
振兴特色产业,资源禀赋是最大优势。周至人把目光瞄向了秦岭。周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付毓伟说,作为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秦岭有着优良独特的物种资源。1978年的一次资源调查中,秦岭山区里的野生猕猴桃吸引了农业专家的关注。从那时起,周至开始选育优良品种、探索栽培方式,小小猕猴桃逐步走出深山。
“时至今日,我们每年还会组织专家深入秦岭山区四到五次,广泛寻找果型佳、口感好的优质种源,带回试验站观察选育。”付毓伟说。
从填补陕西栽培猕猴桃品种空白的“秦美”,到杂交选育出“九甜一酸”的翠香、细腻多汁的瑞玉,目前周至大范围种植的猕猴桃品种达到20多种,周至猕猴桃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当地猕猴桃种植面积43.2万亩,8.5万户种植户参与其中,不少小规模经营农户也分享到乡村产业壮大的增值收益。
陕西幸福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室里,一棵棵翠绿的猕猴桃种苗刚刚冒出土壤。“猕猴桃树不耐旱涝,容易得‘重茬病’。我们从武汉引进猕猴桃的近亲,用根系覆盖面更大、抗涝抗害的‘中科猕砧1号’作为砧木,促进猕猴桃更新换代。”公司研发部负责人焦健青表示,现在已实现育苗技术工厂化,将成为老园改造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周至通过实施九大提升工程,猕猴桃产业链从单一的鲜果销售,延伸到包装、仓储、物流以及果脯、果酒等多样化产品产销,带动就业超32万人。全县建成贮藏冷库2680座,现有包装企业28家、深加工企业26家,品牌价值进一步凸显,逐步实现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不少外国客商慕名而来,现在公司面向东南亚、中亚、欧洲地区均有猕猴桃出口。”西安盛果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网络销售运营总监王芳说。
新春将至,在盼望生意更旺之余,杨选龙有新的愿望:“现在猕猴桃最多在冷库储存7个月,希望可以培育出果型和口感更好、能全年销售的品种,让猕猴桃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