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柿子的产业链可以有多长?在陕西渭南富平县,从传统的柿饼、柿干、柿子酱,到进一步加工酿造制成的柿子酒、柿子凉茶,再到横跨时尚行业和日用品行业的柿染、柿子面膜,经过产业融合延伸,“土特产”的乘数效应在这里得以充分发挥,乡村特色产业实现了蝶变升级。
我国栽培柿树的历史悠久。《齐民要术》中记载,南北朝时已采用野生柿作砧木嫁接栽培。果实脱涩、柿饼加工技术也相继发明改进,如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曾写道,“柿成做饼,以佐民食”。
每逢霜降时节,富平尖柿进入采摘季,当地人将柿子清洗削皮后挂架,自然晾晒风干,由此制成的柿饼个大、霜白、底亮、质润、味香甜。
富平县洋阳柿饼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耀文做柿饼已有26年。从业以来,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老郑:一方面,柿子成熟期只有7至10天,有时紧赶慢赶还是加工不完,直接放冷库又会造成损耗;另一方面,自然晾晒柿饼要经过近两个月,如何能在保持风味的同时提早上市,抢占市场先机?

作为富平柿饼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郑耀文对富平尖柿和柿饼储藏关键技术及设施潜心研究多年。“对采摘的尖柿烘烤脱水脱色后糖化,柿饼最快20多天就能上市。”他说,新技术还帮助将鲜柿的冷藏期延长到30天,而损耗率能保持在3%以下。
如今,富平柿饼品牌价值已达32.77亿元,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产品互认清单。
常规的尖柿和柿饼销售通常只能有一季的收入。为填补精深加工的空白,陕西云集柿业有限公司利用12道工序,将柿子酿成果酒,由此发掘了一片“蓝海”。
“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我们对柿子酒品类进行细化,比如面向年轻人推出口感清爽的气泡酒,年龄偏大的顾客可以选择口味香浓的白兰地。”公司行政经理李凯说,公司今年将尝试利用中欧班列向中亚地区出口柿子酒。
产业链的长度与增值收益的幅度成正比。从卖“老字号”向卖制成品转变,持续创新拓展思路,“土特产”得以实现“身价倍增”。
疏果是保证尖柿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摘掉的青柿苦涩异常,但却富含胶质和柿丹宁。看中其中蕴藏的商机,富平姑娘杨维娜探索如何将其“吃干榨尽”。
“青柿经过破碎榨汁、自然发酵等工序后产生柿漆,将布料浸泡后放在太阳下晾晒,就是传统的非遗手艺——柿染。”杨维娜说,这几年,植物染料作为环保染料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去年,她在富平收购了约100吨青柿子,制成了40吨柿漆,稳定的原料供应将有助于柿染进一步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

在位于渭南市富平县的中国柿染艺术馆,参观者查看一块柿染布料。记者 李一博 摄
如今,瞄准“乡游”“奔县”等消费新热点,富平打造了中国柿博物馆、柿子风情小镇等文旅项目,集乡村旅游、文化体验、酒庄观光于一体,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柿业”,做好农产品增值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