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谷特产网
导航菜单

鹤峰茶的发展历史简介

时间:2024-11-19 来源:

鹤峰茶是湖北省鹤峰县的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爽醇厚。明清时期被当作贡品,并出口到西欧,英国人称之为“皇后茶”,是著名的天然富硒茶。鹤峰茶的发展历史悠久,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古代起源与发展:
早期记载:晋朝开始,鹤峰人民就有生产、饮用茶叶的习惯。西晋时的《荆州土地记》中记载 “武陵七县通产茶”,鹤峰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可见当时鹤峰已参与到茶叶的生产中。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也提到 “巴山峡川有二人合抱者”“南山以峡州上”,鹤峰处于 “巴山峡川” 之间,说明此地是茶叶发源地之一,且茶叶品质上乘。
清朝兴盛: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文人顾彩在《容美纪游》中记载 “诸山产茶,利最薄,统名峒茶,上品者每斤钱一贯,中品者楚省之所通用,亦曰‘湘潭茶’,故茶客往来无虚日”,可见当时鹤峰茶叶交易频繁。清道光皇帝曾派使臣到鹤峰留驾查看茶叶生产,并为此地赐名 “留驾司”。到了光绪年间,有高炳三、林紫宸、卢次伦等知名茶商到鹤峰收购茶叶,通过渔洋关运至武汉出口英国,鹤峰红茶在英国被誉为 “皇后茶”。美国制茶师到鹤峰考察,称 “鹤峰红茶为上品,不仅色、香、味俱佳,而且浸汁程度较优”,被 “洋人称为高品”。这一时期,随着红茶制作技术的传入和推广以及销售渠道的开通,境内茶农的生产积极性被激发,茶叶产量有所增加。
二、近代的起伏:
产量锐减:民国三十六年(1947 年),由于官僚资本的压榨,茶叶价格低落,老秤 40 斤茶叶只能换 1 匹布,5 斤茶叶换 1 斤盐。茶农经营终年所得,还抵不上茶工和肥料的开支,茶农纷纷砍掉茶树,改种杂粮,以致三分之一以上的茶园荒芜,产量锐减。到 1949 年,鹤峰茶叶总产量只有 150 吨。
 
三、现代的复兴与快速发展:
种植技术突破:1977 年,鹤峰县走马的红罗沟公社党委书记罗隆兴,组织群众在汪家堡 “乱草湾” 试种恩施州第一块免耕密植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引起周边地区的关注,免耕密植茶园技术得以推广。
产业快速发展期: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鹤峰茶开始快速发展。“八五”(1991—1995 年)期间,鹤峰县农特局与县委组织部联合培训制茶、种茶能手,茶园面积逐步扩大。到 1995 年,鹤峰茶园总面积已达 10.5 万亩,茶叶总产量达到 4501 吨,完成利税 461 万元,创下历史新高。
品牌建设与知名度提升:鹤峰茶在开发、研制名优茶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多个品牌的鹤峰茶获得 “中国陆羽杯” 金奖等荣誉,大大提高了鹤峰茶在全国的知名度。进入 21 世纪,鹤峰茶叶产业呈现产量增、产值增、茶农现金收入增的 “三增” 局面。
出口创汇增长:2004 年,鹤峰县推广机剪机采、无性系良种、名优茶加工及无公害生产等新型适用技术,茶叶出口创汇达到 380 万美元,其中自营出口创汇达 218 万美元,占全省五成强,成为 “湖北茶叶创汇第一县”。2012 年,鹤峰县向周边及沿海省市提供优质绿茶原料达 30 万担以上,年出口创汇额达 300 万美元,占湖北省茶叶出口创汇总额的 40%。
近年来的新机遇:近年来,鹤峰县抢抓共建 “一带一路” 发展机遇,大力推进茶叶出口。2023 年,鹤峰县茶叶出口量及创汇量不断增长。到了 2024 年,在 “一带一路” 国际茶叶经贸洽谈暨第六届湖北鹤峰茶商大会上,11 家国内外知名茶商现场签约,下单金额再创新高。
总的来说,鹤峰茶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在不断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中,逐渐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