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凉茶

导航菜单

港式凉茶

浏览 268 .喜欢 39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Forld
标签: 饮料 凉茶
属地:香港

凉茶,流行于中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凉茶是粤、港、澳地区人民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土特征,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以中草药为原料,食用、总结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它有特定的术语指导人们日常饮用,既无剂量限制,也无需医生指导。

香港的凉茶品种繁多,每家都有自己的独门配方,所以很多创业多年的凉茶铺都是家族式经营,一代传一代,常见的有廿四味、五花茶、雪梨茶、鸡骨草酸梅汤、崩大碗、竹蔗茅根水等等。一般凉茶都接近黑色,部分味道苦中带甘。传统上,要在全凉掉以前喝下。

凉茶是中草药植物性饮料的通称,也是夏天常饮的一味饮料。与其说传统凉茶是一种种饮料,不如说其更似一味味中药。口感苦涩,只得一口拧鼻下肚。中药属性就天然和中华传统文化、养生保健绑定起来了。它的得名也与其功能有关,虽然叫凉茶,但实际上该饮料里面是没有茶叶成分的。凉茶以鸡骨草、夏枯草、金银花、罗汉果等为主要配方,所谓“凉”,是指将药性寒凉和能消解人体内热的中草药煎水做饮料喝,以消除夏季人体内的暑气,或治疗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咙疼痛等疾患。

凉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广泛的民间性、公认的有效性、严格的传承性及后发效应,使其成为世界饮料的一匹“黑马”。喝凉茶仍然是香港人的生活习惯,在香港鳞次栉比的都市楼宇间,踏入转角的老字号凉茶铺,点一杯传统饮料,感受浓浓的老香港韵味,亦别有一番情致,同时它也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组成部分。

港式凉茶是以中草药为原料,开发出的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等功效的传统保健饮品。

西晋光熙元年(306年),东晋道学医药家葛洪南来岭南,由于当时瘴疠流行,他得以悉心研究岭南各种温病医药,以凉茶配方为载体,创造出了与凉茶配方作用相匹配的指导人们饮用凉茶的专业术语,奠定了凉茶的理论基础。清道光八年(1828年),王泽邦在广州市十三行靖远街开设了第一间凉茶店

传统凉茶的制作流程一般包括药材的切割研磨、称量、浸泡、入煲、加水、熬制、存贮共7个基本步骤。

1.切割研磨:药材的切割、研磨主要是使原本较大的药材分成小块,令药材在熬制中增加与水的接触面,减少熬制所需的时间;其次通过切割、研磨的药材体积较小,也方便准确称取。

2.称量:为保证药材的用量达到其配方的要求,一般在药材浸泡前均需要经过严格的称取。过量的药材会使凉茶药效过强,容易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而过少则会降低功效,不能达到正常的保健作用。

3.浸泡:经过浸泡后的药材,水分渗人溶解药材的有效成分,从而保证药效。一般花、叶、草类为主的凉茶宜浸泡20分钟左右,根茎、种子、果实为主的凉茶则应浸泡1小时。夏天温度较高可缩短其浸泡时间;冬天时药物干硬,浸泡时间可稍长。

4.入煲:由于药材在熬制中会产生复杂的化学反应,所以煲凉茶以陶瓷器为最佳选择。如选用金属器皿,则在熬制过程中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材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降低凉茶药效。另外,陶瓷的传热性能缓和,受热均匀,有利于凉茶熬制。

5.加水:古代对熬制用水较为讲究,根据《本草纲目》中提到的用水就分为天水、地水两类共43种之多。其实对现代人而言,凡可供饮用的纯净、无杂质的水都可以用来熬制凉茶。至于用水的分量则通常将药物置于煲内平摊,然后加水浸泡超过药材2~3厘米(约1指节)为宜。

6.熬制:一般凉茶熬制宜“先武后文”,即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煎糊。此外,特别注意凉茶熬制时不宜经常“揭盖”搅拌,因为凉茶药性多芬芳辛散,如果反复“揭盖”则令药物中的挥发成分随之升散,从而降低凉茶功效。

7.存贮:一般的单店存贮模式多采用保温瓶存贮,以确保凉茶味道不会散失,短期内质量不会变坏;连锁店或加盟店采用固定的塑料容器从生产场地运送至门店,然后放进冰箱冰藏保管,售卖时再根据客人的需求冷饮或加热饮用。

2014年6月,被列入《香港首份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

2017年8月14日,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港式凉茶 相关地区

更多凉茶的相关特产
香港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