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林崩瓜

导航菜单

三林崩瓜

浏览 8675 .喜欢 2116
喜欢一下
农产品地标农产品地标
发布:lilingyu
标签: 水果 崩瓜
属地:上海

三林崩瓜是因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击即会崩裂,外形长圆,中部略粗,似橄榄形的马铃,又称马铃瓜。

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载,沪郊西瓜最有名的还数三林塘崩瓜,形状与圆形的一般西瓜不同,呈长椭圆形,中部略粗,皮呈淡碧色有网络状花纹,枚不大,二、三斤左右,极脆薄,瓜熟时弹指可破,传说每当雷雨过后或在瓜田梗上走路,脚步稍重,该瓜常迸裂满地,故名崩瓜。皮薄瓤黄,籽红,其甜度高达17度,食之爽口,食后余味不尽。 三林崩瓜原多栽于三林乡东南部同济、荻山、金光、南阜等村,清末明初产量最盛。抗战时期侵华日军曾掠夺瓜籽于日本改称“嘉宝”。解放后,实行计划种植。在“以粮为纲”年代,瓜田面积越种越小,渐趋衰弱。上世纪七十年代,上海农科院从日本引回崩瓜原种“嘉宝”籽三百粒,交三林公社种籽站,由老瓜农试种0.7亩,但瓜汁甜度也达11度,瓜瓤组织细腻,已非一般西瓜所能及,因而能保持“三林塘崩瓜”的盛名而不坠。 2007年,浦东新区正式将“三林崩瓜”列入新区抢救性传统品牌项目。为了让“三林崩瓜”重见天日,三林镇政府在川沙新镇临空农业区创建了三林崩瓜特色农业基地,对崩瓜种子进行提升培育,并在市、区农委的政策扶持下,将此列为科技兴农项目。经过专家的努力,经提纯复壮,品种筛选和改良。三林崩瓜已进入批量种植,并保持了原有的优良特征。

因皮薄而脆,成熟后稍受碰击即会崩裂,外形长圆,中部略粗,似橄榄形的马铃,又称马铃瓜。单重2公斤左右,大者2.5-3公斤,瓜皮呈淡绿色,有浅色花网纹,皮薄而脆,瓤色淡黄,籽血红,肉厚汁多,甜度尤高,清香爽口。崩瓜植株娇嫩,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如选择排灌条件好的田块,施足基肥,结瓜后只宜施淡肥,不能施浓肥、化肥,抗旱要开沟灌水,不能漫灌,摘瓜时宜在午后,以减少破裂。

崩瓜具有近百年历史,尤其三林的崩瓜更是上海本地传统名瓜。传说每当雷雨过后,该瓜常破裂满地,故名崩瓜或迸瓜;又因为形状如马铃,人称"马铃瓜"。也有写成"浜瓜"的,是否因种在河浜边而得名,这要请教当地老农了。

崩瓜的身世也是众说纷纭。据说川沙麦家圈中种得更早,后才引至三林塘,种源在浙江绍兴一带,可从没听说过绍兴历史上有如此名品;或说引自遥远的新疆,还有洋西瓜和本土瓜杂交而成的讲法,可都找不到确凿的史料,暂时只好诸说并存。后来崩瓜飘洋过海传到日本,改称"嘉宝"。

大凡名贵品种总显得有些"娇气",命运多舛。因为皮薄瓜脆,崩瓜在搬运过程中极易破裂,损耗率高,所以售价要比一般西瓜高许多,只有富裕人家才享受得起。解放后一度种得很多,可后来实行计划种植,瓜田面积越缩越小,1958年人民公社的生产计划中竟然没有了崩瓜种植。眼见为三林争得名气的崩瓜面临绝境,老瓜农很是心疼,千方百计觅来瓜籽,交给生产队继续种植。可在当时情况下,崩瓜的收购价只能和其他瓜差不多,这不成了赔本的买卖?终于,三林塘崩瓜在1976年彻底绝了种。1978年,上海农业科学院从日本引回"嘉宝"原种300粒,交三林公社种籽站,由老瓜农试种0.7亩,1979年试种2.1亩,当年上市32担,特供锦江饭店。后来产量多了,超市也曾见过供应,但似乎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甜,也许是变种的缘故,昔日据说甜度达17度的"妙物"已成为"广陵散"。

三林崩瓜 相关地区

上海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