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留青竹刻

导航菜单

常州留青竹刻

浏览 5041 .喜欢 210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kiyomi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竹刻 雕刻
属地:常州江苏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等,是汉族传统的雕刻艺术。即是用竹子表面一层青皮雕刻图案,是以竹子表面一层薄薄的竹青为雕刻图案对象,铲去图案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留青竹刻是江苏常州三宝(常州梳篦、留青竹刻、乱针绣)之一。

留青雕刻的笔筒、臂搁、匣盒、扇骨等器物雕刻方法不仅精巧,而且竹器外表色泽莹润,可以经常抚玩摩挲。年代越是久远,竹肌颜色越是深沉,光滑如脂,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也越清晰突出。

一门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传承,不能少了名匠,还必须有一两个真正喜爱这门技艺的文人或藏家全心参与。对于常州留青竹刻,鉴赏家王世襄和香港地区竹刻收藏家叶义是重要的两个人。叶义医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搜集有意趣的竹雕,大部分是笔筒和香筒。

80年代初,叶义还专程到常州寻访留青竹刻艺人和作品。

1978年他的藏品已经很丰富,在香港艺术馆举办了一个大型展览,展出211件精品。随后他和当时担任香港艺术馆馆长的谭志成合著《中国竹刻艺术》,这上、下两册书至今还是研究中国竹刻的权威资料。王世襄也是一心要传承中国竹刻艺术,和很多民间刻竹高手都保持书信往来,对白士风尤其推崇。白士风的儿子白坚仁回忆,王世襄和他父亲有一段时间通信频繁,每回谈的都是授徒和出书两个话题。他拿出一封1977年6月24日王世襄的来信,居然长达5页,信中写道:“您的水平确实很高,当代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近80年刻留青的,不能算少,但运用多留少留青筠以生阴阳浓淡晕褪变化的实极少,尤其可贵的是两人打破臂搁、扇骨等框框,可以说先得我心。……可能由于我的偏见,可能因于我厚古薄今,我总觉得严格说来,清中期以后竹刻退化了,许多刻法没有人搞了。…… 我一再强调要回复古代技法,现在看来不要说已失传的刀法难以发掘,就是当代老艺人的本领也难有传人。”

1985年王世襄撰写的《竹刻艺术》再版,他将自己评论白士风作品的《老树绽新花》文章原稿随信寄去,请白士风本人修改补充,白士风也真的用红笔工整添加了一些词句,交往间并没有什么拘束。

一、材料准备阶段

留青竹刻用材,毛竹为佳,取材标准要求:竹质坚实、竹面平整、净无斑点、节稀杆直,竹肌纹理细致,竹筠看不出立纹的是主要条件,是最好的留青竹刻素材,可称为玉竹。清初封毓秀的竹刻诗里说“取材出幽篁体,搜掘同参苓”。人所共知,人参茯苓是最不易采集的,从这诗里也就说明了取得良好的留青竹刻材料是不容易的。

选好上等的竹材,首先必须懂得鉴别毛竹的生长年龄,这主要是从竹子的表面颜色上来区分的。初生的毛竹,杆上呈现油绿色,并有细密软毛。第二年杆上细毛脱落,杆为青绿色,每个竹节下显出一道银白色粉环。第三年表皮变为黄绿色,节下粉环变为灰黑色并逐渐消失。第四年以后,杆上渐生灰白粉末,表皮逐渐变黄,到七年以上表皮就变为老黄色。因此,识别竹龄也是重要一环,嫩者质地未坚,疏松不宜用,且雕刻后易变形。老者纹理粗糙,不耐精雕,故采用三至五年之竹为上。竹子砍下后,需进行相应的处理,先断成合适的长度,再用清水加入少量食用碱后加热,待煮沸后放入竹段,再煮沸20分钟左右取出,用干布快速擦拭,直至表面由深绿色变成淡绿色后,可放至日光下进行暴晒,暴晒的过程中最好不要再次浸水,所以待日落后应将竹子收进室内以免被雨及露水淋湿,第二天日出后再取出暴晒,连续暴晒两年后方能使用。这样的竹子表皮白净,竹肌橙红,是留青竹刻创作的上好材料。其实,就是按这样的方法,也不是所有的竹料都能用,好多竹料晒白后才看出上面是不是有暗斑,有的暗斑表面不是很明显,去皮后下面会有很深的印记,另外还有一部分开裂的和水槽太深的不能用,这样下来一批竹料最后也就三分之一是能用的好料,这是我多年的经验,所以,每年去山里砍竹的量按需求适当放宽些。

二、工具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的制作所用的刀具外形没有定式,一般以个人用刀的习惯来制作,我常用的刀有三种,切刀,平刀和圆刀,材料是用白钢条磨制,此外还要一些磨刀用的辅助工具,如砂轮机,油石等。磨刀也是技术活,要使每个面平整如镜,刚开始学的人磨刀是个大难题,要不断地尝试,把握手感微妙的差别,这样的手感对以后的刻竹也非常重要。刻竹握刀一般只用食、拇、中三指,刀与竹面约成45度角,所以磨刀的倾斜度要根据握刀的角度调整好,只有握刀的姿势舒服了刻竹才能顺畅。

三、作品构思及制作阶段

留青竹刻虽与中国书画的原材料、工具使用上有所不同,但它完全可利用中国书画的创作理念、形式及表现手法,“以刀代笔”来体现中国书画的艺术韵味。

四、作品装裱阶段

留青竹刻的装裱不宜太过张扬,一般以红木做个简约的支架或镜框即可,以免喧宾夺主,失去清雅之气。装裱的设计也要与作品的内容相呼应。我最常用的方法是用一锦盒直接装入,一来可以更好的保持作品原味,二来也能保护好作品,以免被划伤等不必要的破坏。以上是我这么多年来学习与创作留青竹刻的一些体会,当然,根据各人美学观点的不同,对中国画理解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留青竹刻表现方法,艺术需要百花齐放,这也是留青竹刻能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

常州留青竹刻 相关地区

更多竹刻的相关特产
常州特产推荐更多>
江苏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