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刻葫芦

导航菜单

临夏刻葫芦

浏览 179 .喜欢 99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ala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雕刻
属地:临夏甘肃

刻葫芦是临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雕葫芦的材料,来源于家种葫芦。主要是用针在葫芦表面进行线刻,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山水、花鸟、人物和书法,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随着技艺高超的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发展创新,雕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雕刻葫芦、兰州牛肉面和羊皮筏子并称“甘肃三宝”。

刻葫芦工艺复杂,除了选好“胚子”外,还要经过六道工序。一是开口,在选好的葫芦顶上旋一个圆口。二是掏籽,又叫挖肚子。要分次进行,一次掏光会萎缩。三是挖瓤,又叫旋肉。也要分次挖,边挖边晒,不然就会“塌壳”,直至仅剩一层薄壳。四是晒泡。晒干后,用开水烫泡表皮。五是刮皮。分两次,头次粗刮,二次细刮。六是上光。一种是手摸上光,一种是打蜡上光。最后才确定内容,画面构思,根据葫芦的大小结构布局。

雕刻葫芦,必须具备扎实的国画基础,否则就刻不好葫芦。一般先用铅笔打底稿,这叫“引”。然后以特制的钢针(分大、中、小三种)刺破表皮,镌刻表皮,涂以松墨,最后上光。

临夏雕刻葫芦雕刻技法采用了大针勾勒、小针刻画的独特雕刻工艺,并将烙画、针雕、刀雕等技法恰当地融会在一起,增加了作品的表现力。临夏雕刻葫芦构图一般采用在葫芦根部和顶部两头刻有圆圈,或单圈或复圈,圈上刻有工整对称的花边,中部留下空白或四大圆圈。题材广泛多样,画面或分割表现,或通体连贯,一般以繁、微、细 、场面宏大为佳作。 选材为纯天然质料,雕刻为纯手工制作,具有不可复制性。

雕刻葫芦的“刀法”轻于金石,重于微雕;技法能上能下大致与笔雕相同。点、挑、划、拉、刺、勾……轻重有致,力求眼心手配合默契,一气刻成,稍有不慎就可能功亏一篑。

雕刻葫芦是以观赏性为主的一种工艺美术品,是葫芦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葫芦所独具一格的天然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再经过后天的精雕细刻加工,融人工天工为一体,更加精妙绝伦。葫芦雕刻是临夏的民间艺术之一,为一种地域性文化,这种地域性文化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民俗文化环境,同时这些因素也造就了临夏雕刻葫芦的独特个性,使其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璀璨艺术品。

临夏刻葫芦雕刻的人物形象活泼、栩栩如生,画面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繁琐细密,为葫芦雕刻的传承留下了传世之作。

临夏雕刻葫芦源于兰州刻葫芦,既继承了兰州刻葫芦的传统技法,又大胆改革创新。兰州刻葫芦始于清光绪年间,据《皋兰县志》记载,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有位裁缝(佚名,有人说名叫王鸿平)在闲暇之余,用针在葫芦上镌刻花草等。另有戏曲艺人王鸿武、来银娃等在葫芦上刻绘戏剧脸谱、刀马人物与风景名胜。当时只在表皮刻画,不做刮磨加工,也不着色,比较简单原始,作品均以儿童玩物流行于市。后经晚清秀才李文斋在生活贫困潦倒,精神无所寄托之时拿起刻刀,以刻葫芦为生。他书画皆精,在刻葫芦过程中,创造了一种处理葫芦的新工艺:刮去葫芦表皮,用镪水混合颜料,在上面涂成红黄二色,然后在上面仿照古典小说上的绣像或画谱,一半刻画,一半刻字。

第一道工序是选料、加工。艺人在雕刻葫芦前要根据雕刻内容选择相应种类、大小、形状的葫芦作为选材。为了使葫芦表面光滑便于雕刻,葫芦成熟摘下后,还要经过刮皮、晾晒,抛光等加工程序,在抛光这一环节中艺人通常用不开刃的刀刮压葫芦表面,然后用手擦磨葫芦表皮,刮磨交替,直到葫芦表面光滑晶莹时再进行雕刻。

第二道工序是雕刻。艺人通常根据自己的构思先在葫芦表面找好位置开口子、留堂子,所谓开口子就是在葫芦顶部和底部用铁规刻画出圆圈,或单圈或复圈,在圆圈中刻有装饰性的图案,如:“折线纹”、“古钱纹”、“回纹”、“万字纹”、“如意纹”。口开好后,用铅笔先在葫芦腹部(堂子)勾画内容,然后便用特制的铁针、钢刀在葫芦表皮上进行雕刻。

第三道工序是上墨、整理。葫芦刻好后,要用松墨涂抹刻痕着色,然后用布把葫芦表面墨迹擦拭干净,留在图案凹槽的墨色会使图案更加清晰逼真,最后再配以底座或吊座,一枚雕刻葫芦艺术品便完成了。

2006年,临夏雕刻葫芦被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临夏刻葫芦 相关地区

更多刻葫芦的相关特产
临夏特产推荐更多>
甘肃特产推荐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