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缂丝

导航菜单

苏州缂丝

浏览 520 .喜欢 52
喜欢一下
非遗非遗
发布:lulu
标签: 工艺品 手工
属地:苏州江苏

缂丝亦名刻丝、克丝或克丝,是中国古老、独特的一种传统织造工艺。人们都习惯地把这种织造方法称之为“通经断纬”。用这种工艺缂织书画,风格别具,极为精美、故又被誉为“织中之圣”。苏州缂丝自南宋以后,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

缂丝是传统手工织造的一个特殊门类,织物在图案轮廓、色阶变换处有“承空观之,如雕镂之象”的透雕效果,细观如小刀划刻过,故称缂丝,亦称刻丝、克丝等。因能自由变换多种色彩,特别适宜制作书画作品。

缂丝,以素色生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挖织而成,也被称为“刻丝”。因历来生产规模不大,工艺繁复,得之不易,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苏州作为缂丝的主要产地,缂品逐渐形成了色彩丰厚、晕染自然、浑朴高雅、艳中具秀的特点,兼之坚厚耐磨、利于长期保存,具备了艺术和工艺的双重价值。现今的苏州仍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缂丝生产地之一。

缂丝工艺通过局部挖织,留出花样织入彩线,使各种纹样图案呈现出来。结、掼、勾、戗等是缂丝的基本技法。织物表面“以纬包经”、经细纬粗、只显彩纬、不露经底,具有色彩丰富,色阶齐备,图案花纹不分正反的特色。

缂丝的制作工艺分为嵌经面、画样、织纬和整理等十多道工序。织纬的基本技法,主要有勾、抢、绕、结、掼和长短梭等,另有盘梭、笃门闩、子母经、合花线等多种特种技法,都依不同的画面要求灵活运用,以表现各种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中,“结”是单色或二色以上在纹样竖的地方或较徒的纹样上采取有一定规律的面积穿经和色方法;“掼”是在一定坡度的纹样中(除单色外)二色以上按色之深浅有规律有层次排列,如同叠上去似的和色方法;“勾”是纹样外缘一般均用较本色深的线、清晰地勾出外轮廓,如同工笔勾勒作用;“抢”又叫枪色或镶色,是用二种或两种以上(甚至更多)深浅色之调和运用枪头相互伸展起到工笔渲染效果表现纹样质感。透光视之,犹如万缕晶珠,艺术效果极佳。

缂丝作为最早用于艺术欣赏的丝织物,素以制作精良、古朴典雅、艳中带秀的艺术特点著称,被誉为“织中之圣”。同时由于经得起摸、擦、揉、搓、洗,它又获得“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誉称。

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历代缂丝精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缂丝技艺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色,具有相应的文化与科学价值。

明代,苏州已是主要产地,当时齐门外的陆墓镇,就盛产各种精美的缂丝产品。在苏州缂丝行业中,名匠有朱良栋,吴圻。落款“长洲朱良栋制”的《瑶池献寿图》,落款为“吴门吴圻制”的《沈周·蟠桃仙》,均是缂丝的优秀作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乾清官。清代,成立苏州织造局,自乾隆二十年(1755)起,至光绪十二年(1886),苏州办解缂丝品26批,每批多者一二百件,少者三五件,织物主要是蟒袍、马褂、补子等。民国年间,苏州缂丝业衰弱,匠人稀缺,生产的品种寥寥无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缂丝技艺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扶持。1952年,苏南美术工场邀请缂丝艺人王茂仙到无锡,恢复缂丝的制作。1954年,苏州市文联下属的刺绣小组,请来沈金水、王茂仙等人设立缂丝组,开始从事缂丝授艺和专业生产。经抢救恢复生产后,沈金水首先缂织出一幅《金地牡丹》,被赞为“缂丝之冠”,由故宫博物院收藏。王茂仙缂织的《鹅竹》中堂,也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1984年,苏州缂丝厂工艺美术师王金山仿效全异双面绣,试制成功全异缂丝《寿星图》,共采用80多种色线,被轻工业部评为新产品二等奖。同年,刺绣研究所复制成功明代万历皇帝的《十二章团龙福寿如意衮服》,在1984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金杯奖,被列为国家珍品。

2005年,苏州缂丝制作技艺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列入第一批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美术类。保护和研究主要单位:苏州刺绣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大师工作室。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8日,苏州西部民间缂丝织绣厂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6年5月,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缂丝又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缂丝的整个工艺过程,一般说来,可概括为四步:

第一步、把经丝上到木机上,包括落经线、牵经线、套扣、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拦经面十一道工序。

第二步、用墨笔把纹样勾画在经面上。

第三步、织纬。

第四步、修剪反面的毛头。

苏州缂丝 相关地区

更多缂丝的相关特产
苏州特产推荐更多>
江苏特产推荐更多>